正文

做久篇(5)

资本的雪球 作者:吕波


表1.12005年美国五大化工企业经营业绩(单位:百万美元)

企业名称销售额利润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2005年利润率

陶氏化学46 307.04 273.015.3%65.89.2%

杜邦化学26 639.02 329.0-2.7%-2.48.7%

PPG工业10 201.0776.07.2%10.57.6%

空气产品8 251.1725.66.9%14.88.8%

罗门哈斯7 994.0700.09.5%38.18.8%

可见,杜邦已经具备了适应变化、持续成功的独特能力。那么杜邦这些独特的能力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以杜邦为标杆的华源,为什么不能成功模仿?接下来,我们从发展策略、资本策略和创新策略三方面来深入解读。

跟着标杆好走路

大雁群飞,靠头雁领航;舰群航行,由旗舰指挥。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竞争个体对行业老大的动向是非常关注的。这些弱势个体,由于难以承担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它们常常以行业老大为标杆,“老大做啥我做啥”,跟随行业老大不断调整产品的结构和方向。诚然,这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在模仿的道路上布满了地雷。在后面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华源在跟着杜邦转向的过程中,就是不小心踩上了这些地雷。

华源为什么要选择以杜邦为标杆,而不是其他?实际上,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华源同杜邦相比,两家公司在主业上曾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两家公司都曾经以纺织为主业。

华源前董事长在纺织部曾经有较长期的任职经历,这一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华源最初的发展方向。尽管纺织业在国内已被视为“夕阳产业”,但华源还是收购了上海及周边省份诸多的纺织企业,并把这些资产置入华源股份、华源发展这两家上市公司,打造成纺织产业链条,并逐步形成了国内的纺织航母。

而杜邦的纺织部门也曾经是杜邦的核心业务。杜邦的纺织部门在出售以前,杜邦纺织纤维业务在全球销售额达68亿美元,占其全部业绩的20%以上。杜邦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利得承认,“几十年来,纺织一直是杜邦的重要业务”。

可见华源与杜邦至少在2001年以前,都以纺织为主业,这种格局非常相似。更有趣的是,华源在兴建中纺城过程中,华源和杜邦还一度合作过。时间追溯到1999年以前,当时华源与美国杜邦合资组建了杜邦纤维(中国)有限公司,主要是上马2 000万吨氨纶纤维项目,这是华源股份上市招股书的承诺之一。华源股份上市所募资金也大量投入合资项目。但遗憾的是,在合资公司中,华源仅持有10%的股份,获利很少,而且作为小股东的华源,在合资公司中主要是做后勤业务,并未触及核心业务管理,也未能分享核心技术。

华源既然跟杜邦具有高度相似性,而且又一度合作过,因此,华源以杜邦为标杆,理论上是最合适不过了。杜邦深谙世界经济的脉搏,而华源天生就熟悉中国的气候,杜邦怎么走,华源就跟着怎么走,这实际上就是“大小猪博弈”的学问。

有人说,华源跟杜邦不仅在主业上相似,而且在转型方向上也曾经惊人的相似。实际上,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华源紧紧跟随并模仿杜邦战略的体现。在1999年以后,杜邦从与华源的合资公司中撤资,转向医药行业。杜邦的这种转向对华源的影响非常大。华源随即也把战略的目光转向了医药。应当说华源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杜邦的启示,至少杜邦从纺织转型医药,给了华源转向医药的启示和信心,并激发了华源组建医药航母的豪情壮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