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跟着标杆好走路,是要有一定前提的。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资金、体制和人才都要提供相应的支撑;也就是说,资金、体制和人才这三个轮子,必须要与战略转型的轮子同步启动。华源当初认为,它从纺织向医药进军,是有明确的参照系的,比如杜邦、巴斯夫、葛兰素?史克等都是由纺织产业转型而来的。但华源没有深刻地认识,这些标杆也存在着难以克隆的地方,那就是上述的资金模式、体制模式和人才模式是难以克隆的。
在融资模式上,杜邦并购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金、股市、基金、银行等多条渠道。而华源的并购资金却面临着如下瓶颈:一是自有资金不足;二是渠道来源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华源的这种资本模式显然无法克服以下风险,即当负债和利息高到不能承受时,或者当并购整合不能按时达到目标时,资本的轮子就会失去控制,而资本一旦出现问题,就足以使整辆战车抛锚。
除了资金的瓶颈,在组织和体制上,华源也难以模仿。杜邦的组织是一种哑铃形的结构,企业更多地关注两头,即更多地把资源集中在研发和采购销售环节,而对于生产环节,则采取外包。同时,杜邦的企业组织结构高度扁平化,这样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反馈,使并购整合能以高效率运作。华源尽管也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过调整,尝试成立了若干事业部,促使组织结构扁平化,但组织和流程运作的高效,绝非是一日之功就能达到的。华源在组织流程上的能力,还无法对大规模的并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人才的瓶颈也是华源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人才一般可以来源于以下两个渠道:一是在人才市场上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的办法来弥补人才的缺口;二是企业内部具有高效的培训和学习机制,通过内部培养和选拔,可以为并购输送相应的人才。华源在这两方面都难以做到,人才的瓶颈实际上构成了最大的风险。
不只是华源,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在模仿标杆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时,都要反复地审问自己:我在资本、体制和人才这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了吗?如果不能,那么大规模地跟进就是盲目的,而盲目跟进极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会引发致命的风险!
盲目跟进代价高
“报告长官,敌舰本来驶向大西洋,但现在突然转向,直袭我基地而来。”这句描述二战海战的经典台词,竟然会发生在杜邦的身上。
杜邦在近20年来,在战略方向上,捉摸不定,已经连续发生了三次大的仓促转型,如图1.5所示。
图1.5杜邦的战略转型图
第一次大的转型是石油业务的大迂回。时间是在1981年,杜邦收购了大陆石油公司。为了这次昂贵的收购,杜邦开出了80亿美元的天价,这次收购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收购,这次收购使杜邦的资产和收入增加了一倍。但杜邦公司很快意识到能源业务与其新的发展方向并不一致,1998年杜邦决定开始分离其所拥有的大陆石油公司。1998年4月,杜邦公司宣布将生命科学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一个月内,其股票上涨了12%。1998年5月,杜邦宣布将大陆石油公司出让,将获得的收益用于成立一家基因研究公司。从介入石油到退出石油,杜邦用了17年的时间。但这17年,杜邦战舰仿佛是走了一个大大的迂回,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尽管杜邦公司卖掉大陆石油公司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而且卖掉工厂后使杜邦有了相当大的收入,但这种仓促决断,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