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发展方面,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做法可圈可点。
“我们生产可以安全生产、使用、回收和处理的产品”,巴斯夫这样定义自己的使命。在这样的使命指引下,这家企业在绿色发展上作出了如下努力:
建立循环经济链条,把所有的排弃物榨干吃尽、变废为宝,这是解决化工排泄物的最根本的途径。为此,巴斯夫较早地发展了一体化基地模式。该公司在德国总部首创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体化石化生产基地。它占地7平方公里,是内部网络完备的巨大生产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巴斯夫将250套互相关联的化工生产装置集中在同一区域,一个项目或一个工厂的产品和副产品往往就是下一个项目或工厂的原料。该联合体生产的起点是蒸气裂解装置,它是一套使用蒸气将石油裂解成丙烯、乙烯及其他物质的大型装置,这些物质是生产一系列其他化学品的重要原材料。巴斯夫的一体化基地模式能够仅用几种原材料就生产出数十种基础材料,进而生产出数百种中间体,而这些中间体又可以生产出8 000多种不同工业品的基础产品。凭借这种组合生产模式,从1976年到2003年,该化工联合体的生产效率提高了45%,废弃物排放减少了45%,每年用于物流运输和基础设施的费用节省了5亿欧元。
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巴斯夫认为,经济利益不能凌驾于安全、健康和环保利益之上,企业必须关注生态效益。为此,巴斯夫首创了生态效益分析法,利用这一工具,可以让企业在产品开发、优化工艺以及选择最佳生态效益的过程中,兼顾到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生态效益分析法所关注的是周期,而不仅仅是生产。它认为,产品的生命并不是生产、销售、使用后就算结束了,必须还要考虑再利用、再循环。为此,巴斯夫在生产产品之前,就在考虑这一产品再回收利用的可行性,并确保所生产的产品可回收利用并且具有环境效益。仅2005年,巴斯夫的环保设施运作投资就达6.24亿欧元,同时还为环保工厂和设施投资了0.78亿欧元。
除此之外,巴斯夫还深知,要实现绿色发展,仅靠行为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指标来保证。2003年7月,巴斯夫首次公布了长期全球环保目标和安全目标,内容涉及废气与废水排放、职业与物流安全以及产品监管等领域。部分指标如表2.4所示。
表2.4巴斯夫公司制定的减少排放目标
减少废气排放2012努力目标减少废水排放2012努力目标
温室气体排放-10%有机物质排放-60%
空气污染物排放-40%氮排放-60%
――重金属排放-30%
巴斯夫的目标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而且是可考核的。事实证明,这种目标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在公布指标后的1年多时间中,该体系就产生了成效。例如:向水中排放的重金属量减少了23%,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低了1.4%。
此外,巴斯夫还积极推行“责任关怀”行动。这是为了提高巴斯夫在环保、安全与健康领域的表现而发起的一项全球行动。它在亚太地区的主要行动包括安全、健康与环境审计、行业认证、紧急反应、废水处理以及培训研讨会和巡回展览等。在中国,巴斯夫对外的有关活动包括对学校和大学的教育计划、社区顾问小组行动以及对诸如供应商和承包商等第三方的审计等。巴斯夫还为客户与经销商们提供安全和产品监管方面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