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宗教信仰与世界和平(2)

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作者:刘述先


我们的世界不断在变化之中,进入近代,基督教就经过了一个痛苦的变化的历程。启蒙时代显发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重视理性、自然与良心,倾向于俗世,好像往往是反教会、反宗教的。然而这并不必然如此。不只这一解放自主的过程使得基督教也得到好处,其实自由、平等、博爱,与“人性的尊严”本来就是基督教的价值,如今被重新“发现”了,往往并非通过教会而且是反对于教会而落实于人间世的。吊诡的是,正是由于这种解放自主的过程,真实人性才得以重新在基督教找到了它的家园。

同时不只宗教需要伦理才能落实,俗世也需要保持宗教的联系才能得到支援而建立起价值意识。如今世风不古,人心日下,良心的形成不能只靠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学或政治学。只有宗教才作出神圣的要求无条件地遵奉伦理道德的标准与规范,超越阶级与种族的界限。

即使是蔑视宗教而受过相当教育的人也不能不注意到,进入近代以后,各宗教内部都有着人道增长的现象。譬如不再用火烧或酷刑来残害异教徒,废除以人陪葬的陋习,刑罚减轻,改善对于妇女的歧视等等。总之,世界宗教的共同倾向是:维护人权、解放妇女、体现社会公正、谴责战争之违反道德等。孔汉思指出,一八九三年在芝加哥开过一次“世界宗教会”,到一九九三年的百年纪念,已经有许多宗教与学术团体发起,要把它搅成一个“世界性的大事件”,以确定未来的指向。

孔汉思又指出,世界宗教的和平运动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九七○年在日本京都开的“宗教与和平的世界会议”就达成了以下的共识:天下一家,所有的人平等,享有人性的尊严;个人与良心的神圣性;权力非正义,人的权力并非自足或绝对的;爱、同情、无我、内在的真诚与精神的力量终必战胜仇恨、敌对、与自利的力量;我们有责任站在贫穷与被压迫

者的一边来对抗为富不仁的压迫者;并深深地希望“善意”终必获得胜利。毫无疑问,这样的宣言已超过了“纯粹理性的限度”,而奠基在对于无限的信仰之上。如果推动得法的话,确可以有移山的力量。

由此可见,各人的宗教信仰可以不同,但却可以共同培育一种人道意识,建立“真实人性”的万国标准。凡有助于体现真实人性的便是我们要致力追求的;反过来凡以反人性或以禽兽的方式来对待人的措施,就是我们要反对的。从正面来看,真正的宗教必有助于人性的发展,善恶、真伪有一定的标准。而从负面来看,只有虚伪的邪教才会做反人性的勾当,这种作为不可能有“神圣的”根源,而必须加以唾弃。

但这是否会令我们陷于循环论证之中呢?孔汉思斩钉截铁地回答,决不会如此。我们所建立的乃是一种辩证的理解:(一)真实的人性乃是真正宗教的预设,它是宗教的起码的要求,真正的宗教是不可能违反人道的。(二)进一步来看,真实的人性毕竟要靠真正的宗教来完成,宗教的无限与圆全的向往正是人性的充量体现的预设。建立了这样的预设、标准,了解到我们应取的策略,我们就可以提出增进世界和平的建议与应取的步骤。

4.宗教间的和平是国际和平之保障

宗教的和平并不需要对终极真理采取一种漠不关心或者相对主义的态度,也不需要采取一种调和折中、和稀泥的态度。真正值得我们向往的和平既要容许宗教的自由,也要肯定宗教的真理。我们要体会到,没有一个宗教对于终极的真理有独占性。我们需要建立双重的视野:一方面由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上有好多真正的宗教,条条大路通罗马;另一方面由内在的观点来看,我把生命全心全力投进去信奉的确乃是唯一真正的宗教。理一而分殊,这两方面不必互相矛盾冲突。正好像作为一个政治家,一方面我可以效忠于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我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领袖合作,尊重他们的权利,互助合作,以谋求世界的和平。没有人可以完全背弃自己的传统,这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人都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尽量采取开放的态度,接受其他的观点,造成自我的转变与扩大。

只有在这样一种方式之下,真正的和平才有可能,而这与真理的追求并没有半点矛盾冲突。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传统保持一种批评反省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对于其他传统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或者有人会反对,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孔汉思回答说,能有希望、有幻想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可能正是一个起点,不期而然导致了未来的变化。没有了前卫的思想和行动的冲击,也就缺乏了一种动力去走向未来。今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由现代走向现代以后的大时代。将来的世界不再会是一个美苏二元对立的时代,而会是一个多元、多教,超越文化的时代。宗教不只不曾死亡,反而进入了一个再觉醒的阶段,现在比任何时代更需要一种全球性的宗教的了解。今日所需要的新典范将会是一种万国的典范。

孔汉思并且作出了一些具体的提议,寻求一些万国的律令(ecumenicalimperatives):

(一)

我们需要各大洲都有人致力于了解其他的地区与文化;政治家不能只讲权势,更要关注和平;企业家也不能纯为贸利,而要把人当做伙伴互助合作;务须在统计、量化之外,还要重视历史、道德、宗教与文化。  

(二)

我们所需要的教会,不再是一独裁的阶层组织,而要亲切地接近草根,了解当代的问题,有多元的倾向,以及自我批判的能力。神学要促进宗教间的了解、对话;教育则要深入基层,散布和平的福音。  

(三)

宗教之间必须和平共存,互助合作,彼此竞争,促成大家在精神上的转变。大家都共同向往更深刻的真理、追求真神的奥秘。在每一个阶层都要展开宗教之间的对话。  

(四)

除了开会之外,宗教组织之间要保持不断的联系与接触。各地在草根层面都要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并谋求实际上的合作,以解决生活中不断涌现的难题。  

(五)

最后也需要高层哲学与神学的对话。圣凡之间也都需要交流,加深对于精神生活的理解与体会,将之融化到每日生活的内容之中。对外、对内都有不断的对话。

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孤陋寡闻、一意孤行,努力不断地向异己的方式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增加宽容和爱的幅度。正因为我们自己宗教的托付加深,才能对外开放,通过创造的交流,增富自己的生命,体现世界的和平。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也就没有国际上的和平。

由于篇幅所限,在本文之内,我只能报导了孔汉思的思想。我只想指出,一位天主教神学家的思想竟然那么富于人文主义的精神,简直可以与当代新儒家的思想完全水乳交融,这是个令人可惊奇而值得振奋的现象。

(原刊于《法言》总第十期,一九八九年九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