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论儒家理想与中国现实的互动关系(7)

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作者:刘述先


 

以中国人这样的性格,可能最好的是保留传统的君主制,像英国一样采取虚君的方式,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比较接近传统的宰相制度,转变起来大概会顺适些。但不幸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偏偏是异族统治。戊戌变法失败丧失了最后的机会,改建民国就变成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袁世凯企图复辟彻底失败,可见中国并不接受一个利用威权来窃位的野心家。但中国人往民主的方向的转变在心理上的准备毕竟是不足够的,多数的中国人仍旧隐隐然流露出一种崇拜权威的心态。这乃是朝廷的时代终结以后没有了皇帝之位的“天子”,在全世界大概还找不到像中国那样敬老、崇拜权威的情况。一直到今天,大家还在讲人事关系,法治不张,对于民主的施行构成了有形以及无形的障碍。

往未来走,我们有好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我们要建立知识的权威,法治的权威,另一方面我们要打倒官僚,打倒特权。在此过程之中,教育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概念上要作出清楚的分疏。我们不可以盲目地反传统,我们的传统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包括抗拒威权以及尊重生命本具价值的传统。但我们的传统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往往过分崇信权威,甚至滑落到对于威权的顺从;也过分强调责任观念,漠视权利观念;政治则没有由伦理独立开来,以至缺少权力制衡的观念与机括,只能用道德观念来约束统治者,根本收不到效果;更没有发展出民主选举的制度,也不注重法治的程序。

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体察到,如果光是作平面的对比,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方面的确有一些难以消解的矛盾与冲突。但我们尽可以在权威与威权之间作出清楚的分疏,改由一个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在儒家传统的仁政规约原则以内,我们并找不到一定要排拒民主制度的本质理由,由民本到民主,这正是我们必须走的方向。

(原刊于《法言》总二十三期,一九九一年八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