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初识美利坚(2)

我的漫漫人生路 作者:蒋汉宇


 

我在中英双语学校里上学,学校的生活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年龄差别很大,这所学校的授课重点在英文上,主要是让英文过不了关的学生提高英文水平,以便能过渡到普通学校中去。学习的形式也不同,一个班大约20人,围成一个圈子,老师会用图卡教读英文单词,采用中英文交替教学,学校统一发课本,每一课就像一个故事,图画加英文表达,课本是上届学生留下的,我们学完后,也会留下让下届同学用。我觉得这样的学习很轻松,没有压迫感,每一两个月,会举行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学生的进度和表现。由于受国内严格教育的影响,不知不觉已形成自我束缚的习惯,在美国开放的教育模式下,我就如从笼中释放出来的小鸟一样,尝到学习的轻松自如,更能自由飞翔了,因而我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我想:这大概是我与农村来的小孩的区别吧!

双语学校也有画画、唱歌、出外旅行等活动,全由学校安排,早餐和午饭就更特别了,每位学生拿餐时都会在手背印一个章,说明你已领餐了,有些同学不爱吃的饭,我会吃两份,有些我不爱吃,也给别的同学。学校里的同学不少来自我住的“旅馆”,白天在学校见,晚上在“旅馆”见,做功课问作业只走动几间房就可以,这种生活一直延续了多年!

爸妈也在勤奋地工作。中国城的女工是美国制衣业的支柱,由于劳动力廉价,当地的制衣业利润大增,该市的制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要打开中文报纸,整个版面都是制衣厂请女工的广告,各厂都想把技术好、车衣速度快的女工挖过去。当时在社会上称制衣厂是“血汗工厂”,而就是这些血汗工厂,养活了这一代新移民,更由于利润可观,不断的竞争让最低工资从每小时3元4角5分开始上涨,现在已上升至9元2角5分。制衣厂大批大批的订单,要求妈妈不停地加班,经常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家。虽然辛苦,妈妈却很乐意,因为超时是按工半计算啊!慢慢地,家中经济也宽裕多了,此时爸爸也把出国前向亲朋借的钱还清了。不久,爸爸还专门买了一台32寸的二手彩色电视机,我们兄弟俩晚上做完功课后,就可以看卡通片了!当时我还问爸爸,为何在国内几十年都没电视机,刚来美国就有电视看,爸爸只好一笑置之。

第四节 爸爸去佛州打工

在美国,没有车子就等于缺了一条腿,在SanFrancisco 这座城市里,公共汽车只在市区行驶,离开市区远一些,就没有公共汽车了,就算有,也要一两个钟头才会有一班,在市区内,转车一次也要一个多小时,等车的时间比坐车的还长。爸爸工作的地方在市郊,要转一次车,为了按时赶到工厂,不误打卡准时开工,每天都要提早一个多小时出门,上下班一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所以需要赶快学开车。当时,爸爸请了一个教车老师,每小时12美元(现在已升至20美元),教车老师有自己的教练车,在老师的座位有刹车装置,用来确保安全,防止学员发生意外。爸爸利用每周休假的时间学车,大约学了10小时,师傅就会联系车管科官员安排考试日期。(在这之前,必须通过车管部门的笔试考核,大约有32道交通常识题和20道路标识别题,最多只能答错6题,有三种语言可供选择,分别是:英文、西班牙文、中文,通过笔试后才有资格跟教车老师学车。)由于爸爸在国内有基础,经学习后以85分的成绩通过了考试,取得驾车执照,爸爸成为一个会开车的人了!

在我的记忆中,安定生活过了三个月以后,因爸爸的工厂订单不足,他的工作没有了。爸爸为了认真学一门手艺,离开了家,去了需要转机共6小时才能到的美国最南部省份——佛罗里达州,学习做美式中餐。佛州与我们的时差有3小时,爸爸每周打一次电话回来报平安,他那边晚上9点,刚好是我们下午6点,吃晚饭的时间,每逢这个时候,我和弟弟总耐心地坐在桌子前,等待电话铃声响起。后来爸爸回忆那段日子,每天工作10小时,开鸡、起肉、斩瓜切菜,手指合拢后都无法再伸开,真正体会到妻离子别的滋味,没有娱乐,人地生疏,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把枕头下的美元拿出来一张张地数!“因打工出现金”,这时候会感到美元真可爱哟。

爸爸到外州工作后,家中剩下我们兄弟俩和妈妈三人。三年级的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好多,下午放学回家后,妈妈还没有下班,有时加班到八九点钟才回家,我会用电饭煲把饭煮好,等妈妈回来再炒菜,如果弟弟饿了就先泡个方便面填肚子,我们俩边做功课边等妈妈回来炒菜吃饭。邻居老太婆笑我作为一个男孩还洗碗,我告诉妈妈以后,她就不叫我洗了。爸爸每次打电话回来都会问及我们兄弟俩的学习成绩,还经常赞扬他一位工友的儿子,如何地刻苦用功读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年薪10多万美元等,爸爸对读书挣钱的观念,在我幼年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中英双语学校学习了一年后,我们兄弟俩被安排到正式小学,美国小学是五年制,按照年龄分配班级,也不管你能否跟得上。我们兄弟俩就在BenjamiaFeanklia Middle School 这所小学度过了童年生活。记得弟弟刚到这所学校时,每天放学回家,总是哭哭啼啼,吵着不愿在那个班上课,后来才知道那个班的老师不是双语老师,弟弟有些课程听不懂,最后妈妈到学校见了校长,最终弟弟被安排到双语老师班中学习,他回家再也不吵了。

第五节 融入社会

爸爸在佛州经过大半年的培训,终于学会当厨师了。他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在离家一小时车程的小镇里,找到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由美国人开设的中西餐馆担任厨师。那个餐馆是自助餐形式的,每个客人进入餐馆,交了钱后(那时每位是8元5角钱),就可以任吃任喝,有中西餐,包括沙拉、水果、可乐饮料,还有雪糕等,那时美国社会很流行这种形式,那家餐馆的厅堂也别具一格。爸爸主要负责炒中国菜,大锅大锅地炒,炒好后由服务生一盘盘拿到厅堂去,让客人随意享用,大部分都是美国客人,只要是ChineseFood (中国菜),美国客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说“Verygood”。饮食文化是美国人最愚蠢的文化,薯条加汉堡包,难怪中国餐馆能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中国菜蔓延至美国的每一个角落。连才学了大半年中厨的爸爸,也大派用场,成为美国公司的成员了。

爸爸在餐馆打工,老板包吃包住,每星期开车回家休息一次(当时已买了一部1350美元的二手车),我和弟弟仍在BenjamiaFeanklia Middle School 小学念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妈妈陪伴我们的生活,一周才见爸爸一次,那时我们兄弟俩已经一般都用英文对话了。有时吃饭,我们吵架为了不让爸妈听到,就用英文争辩,让爸妈摸不着头脑,爸妈也心急啦!赶忙在周末时,将我俩送去当地华语学校念中文,周六、周日上课,目的是为了让我俩打好中文基础。由于在国内有两年小学基础,我的成绩还总是名列前茅,让同学们非常羡慕!

爸爸也无法再指导我们的学业了,他在国内业余英文夜校学来的一点点英文,已经再也看不懂我的英文作业题。后来爸爸想出一个极妙的奖励办法,因为美国教育局规定,每月由学校把学生的成绩单寄给学生家长,成绩分为A、B、C、D、E、F,爸爸收到成绩单后,每一个A 就奖励一美元,让我们好开心哟!有时我能一次挣五六美元呢!弟弟可没我挣得多,我口袋的零用钱就这样多起来啦!爸爸这种奖励办法一直延续到中学,而且中学时,一个A 已经奖励5美元了。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过去,我们兄弟俩已完成小学的学业,进入一所叫BenjamiaFranklia Middle School 的初中。初中离家较远,有校车接送,早上校车会准时在离家一个多路口的地方等候,把居住在此地区的学生接到学校,下午放学又准时送回此地,家长就可以放心去工作了。我已渐渐习惯了学校的早餐和午餐,也不知不觉地融入美国这个社会中了。安定的生活,让爸妈开始考虑买房子还是做点小生意的问题,我察觉到爸爸倾向于先做小生意,之后再买房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