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理饱和效应:生活或工作厌倦症

这辈子多少生存规则毁了你 作者:侯清恒


有一本小说非常有趣,你一直希望读一读,好的,现在拿到了。最开始时你读得津津有味,注意力集中,过了几小时后,便发现怎么也看不下去了,尽管盯着书,可不明白书里写什么,有时还会突然想到一件没有关系的事。

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那就看看这个实验吧。

心理学家随机叫来十几个人,给每人一卷细长的纸,让他们在纸上画出月亮。

要先画出一个圆圈,然后在圈里画两个横道当眼睛,再画一个竖道当鼻子,最后再画一个横道当嘴巴。实验者要求整卷纸都要画满月亮。所有的参加者都认为这件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

他们开始画的时候,速度都非常快。可到后来却越画越慢了,也集中不了注意力,而且越来越不认真,本来应当画圆的,却画成了椭圆;应当画直线的地方却画成了曲线。

心理学家这时宣布:“如果累了,那就到此停止,可别忘记在纸上签下名。”

参加者全都如释重负,立刻在纸上流畅地签下名字——很明显,他们并不是累得不能动手了。

休息一会儿后,心理学家又让这些人去画兔子。先画出一个圆圈,再画出两个耳朵,一条尾巴。要求他们能画出多少就画多少。

参加者非常不情愿地动笔了,没多久就有人停了下来。这一次画兔子,每个人从最开始画到厌烦的时间都比画月亮的那次短很多。

因为,画月亮和画兔子的内容差不多一模一样,画月亮时产生了“心理饱和”,接下来再去画兔子,“饱和”就会产生得更快。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共饱和”。

所谓的“心理饱和”现象,就是说人已经处在一种相当厌烦的、不想再继续的心理状态,也就是通常说的“腻烦了”。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心理学实验证明,重复的、单调的工作很容易让人厌倦,因此,“不断变化”可以抵挡厌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会遭遇许多“心理饱和”现象,这种“心理饱和”往往是由许多一成不变的事物造成的,使人们一看见它们就“心里起腻”。比如说那些早已被人们摒弃的陈规陋习。

作为管理者,应该对员工的心理饱和有正确认识,同时心理饱和并非不治之症,下面几种方法就有预防作用。

1首先在认知上要正确积极看待“心理饱和”。

如果你能把“心理饱和”当成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改变,重新审视自己,学会合理地安排各种任务,建立有张有弛的节奏,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对时间进行合理管理,压力就会大大降低。

2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充足的睡眠是使大脑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必要条件。剥夺睡眠使大脑过度疲劳,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导致“心理饱和”。如果自己感到疲倦了,最好马上休息。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增加休息次数,一般来说,一小时内应有一次1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

3人要善于释放情绪势能。

人有时会觉得抑郁无聊,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进而出现头昏脑涨,心烦意乱的状况,这是一种“情绪饥饿”。如果人长期得不到情绪的体验,活力就会逐渐丧失,烦恼和疾病就会缠身。因此,当每天做同一种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不妨自我轻松一番:或活动活动身子,或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纾缓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饱和”带来的精神压力。另外,要寻找多种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积极培养生活乐趣。学会或参与一门艺术,无论是投入地表演,还是入迷地欣赏,都能使自己在一种特殊意境中获得一种乐在其中的情绪。若解不开心结,可以请医生指导,对亲友倾诉,别让“心理饱和”成为自己的包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