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没成本: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这辈子多少生存规则毁了你 作者:侯清恒


中国人常说:“覆水难收。”西方也有句谚语: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当一项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时,这种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投入往往会把当事人“套牢”。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发生或已投入而未来又无法改变的成本。因为它不会随着未来的决策而有所改变,因此在决策分析时又被称为“攸关性成本”。

举个例子,你花了50元钱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准备晚上去电影院看电影,没想到临出门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时你该怎么办?如果你不愿意让电影票白白作废,执意要去看这场电影,你不仅要冒被大雨淋透而发烧感冒的风险,而且还冒着吃药打针、耽误工作、破费更多钱财的危险。

男女交往谁埋单?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新意的话题。民间习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应该男方埋单,或者说男方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要支付大部分费用,因为这样显得男方“绅士”一些,也可以博得女方的好感。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是否能运用沉没成本原理给这个问题一个新的解释。

沉没成本的存在对于支出费用的一方看起来是件坏事,但同时它也有利于造就严肃认真的恋爱关系。当一方在恋爱时付出了金钱和时间,他就会严肃地对待这个关系。因为,一旦他反悔,他的这个沉没成本是收不回来的。

沉没成本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导致了一部分人不敢随便地恋爱结婚。国内这些年来日益增长的大龄未婚男女数量,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天早上,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厨房忙碌,突然听到自己三岁孩子的啼哭。原来,孩子的手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瓶里拔不出来,因为花瓶是上窄下阔的。母亲用了很多的办法,想把卡着的手拿出来,但都不得要领。妈妈开始焦急,她稍微用力一点,孩子就痛得叫苦连天。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想了一个下策,就是把花瓶打碎。可是她很犹豫,因为这个花瓶不是普通的花瓶,而是一件价格不菲的古董。

不过,为了儿子的手能够拔出来,这是唯一的办法。结果,她只好忍痛将花瓶打破了。虽然损失不菲,但儿子平平安安,妈妈也就不太计较了。她叫儿子将手伸给她看看有没有损伤,虽然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皮外伤,但他的拳头仍是紧握着。是不是抽筋呢?妈妈又再次惊惶失措。等孩子的手张开以后,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孩子的手不是抽筋,他的手之所以张不开,是因为他紧握着一个硬币。孩子的手拔不出来,其实不是因为花瓶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

放手,带来更大的空间。为了区区一个硬币,打碎了一个古董花瓶,三岁的孩子肯定不会理解自己的错误,他不了解他不肯放弃那个硬币的“沉没成本”居然会是一个古董花瓶那么大。只有他长大了之后,才能了解花瓶的价值,才会明白自己昔日的错误选择。

下面的例子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什么叫沉没成本。

假如你刚刚花了10000元买了一台时兴的电脑,但经过两个星期之后,生产厂商就宣布有一种性能比之前高出一倍的新型电脑问世,而且只卖5000元。你可以用你的电脑去换一台新的,但还要加付2000元,你会怎么做呢?

经济学家认为,最理智的做法是,如果新的电脑在性能上真的有那么优越,那就应该坚决去换一台回来。已经付出的10000元已是沉没成本,绝对要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生活中的消费者差不多都没有这种爽快劲。他们或者认为,电脑的升级换代极快,跟风是跟不赢的;或者会沉浸在不情愿多付2000元的懊恼里;或者采取“鸵鸟政策”,对新出的电脑视而不见。

经济学所要求的这种理智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

有一个人,扛着一壶百年的“女儿红”好酒往家里走,一不小心,系酒壶的绳子断了,只听“哐”一声,壶破酒洒。但见此君连头也不回,若无其事地径直前行。禅宗对这人的道心慧根有极高的评价:已成事实的,悔恨也无济于事,不如眼皮都不眨一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那破碎的壶、泼掉的酒,已属沉没成本,注定只应忽略,切忌枉自打捞。禅宗对此君的推崇,其实也反过来说明有这等觉悟的人非常罕见。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接着,他举了个例子:“假设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这电影简直是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下决定时,你应该忽略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斯蒂格利茨不愧是大师,他用通俗的话语道出了生活和投资的智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