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数量
在商场上,过于放松的心态是危险的-你以为自己逃出了丛林,现在终于安全了,其实依然危机四伏。我这里说的不仅仅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公司,我指的是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它们的任何发展阶段都存在这种可能。因为在业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结构性的转变,有可能是好的改变,也有可能是坏的改变。对于我来说,生意是一个活的东西,活的东西就会变,人会变,树也会变,生意也一样会变。改变可能来自于客户需求的变化,或客户类型的变化,或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变化的原因可能有无数种,但是当变化发生时,你可能一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变化往往是隐藏在冰山深处,如果发生了不利的变化,而你又没有及时察觉,那么你就有可能被它摧毁。
我让博比和海琳开始跟踪检查他们的报表数据时,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我关心的不只是他们眼下的生存,我还希望他们能在一开始就观察到业务的变化,这样他们就会理解今后将面临的诸多改变。当然,我还有另一个目的,毕竟我们知道他们不可能永远处于创业阶段,我们都想知道创业阶段在何时结束,他们将在什么时候迎来我所说的“临界点”。
任何成功的创业早晚都要面对一个特别的门槛,这取决于业务中的某些要素什么时候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些要素可能是客户群的大小,可能是活跃账户的数额。人们可能面临不下10种类型的临界点,但是不论有多少种临界点,都能用相同的业务术语来表示:能够自我更新的平衡的现金流。我说的平衡不是建立在损益表基础上的收支平衡,我指的是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每个月自动产生的现金流足以维持业务的延续和发展,而无须向外寻求新的投资。
在所有的创业冒险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临界点到来之前,那些羽翼未丰的创业公司还得靠外部资金来维持生存。就像胎儿靠脐带来提供养分。在临界点过后,你的下一个目标就不再是判断业务的可行性,而是把业务发展壮大,使之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临界点到来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本例中,我们把博比和海琳业务的临界点定义为他们的客户基础的改变-尤指他们的常客数量。通常我们发现,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合作后,客户会产生忠诚感,基本上都是自发地再次下单。有的客户可能需要通过传真或电话的催促,才会再次下单,这种客户也被归类为常客。相应地,一旦博比和海琳有了足够广泛的客户基础,他们会发现自己终于实现了能保证收支平衡的销售业绩。问题是这个客户基础到底得有多广泛,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呢?其实,只要你把握了常客的大致购买频率,就能根据客户数量来推断销售量了。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目前的客户规模来预估一年时间内的大致销量-比如说,可以预估明年的销售额。你不可能做到把每个月的销量都预测出来,每个月的销量都是不同的,但是旺季和淡季的销量差距可以互相抵消,算出一个平均值来。我们现在掌握了博比和海琳的毛利润、费用、坏账率、回款账期和付款账期后,就可以对销售生成的现金流做出预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