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句话来自《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在2002年的一篇报道,其内容是关于化学武器袭击的风险。比如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所在的办公楼可能受到了危险化学品的污染。政府工作人员头戴防毒面具,身穿荧光黄色的化学防护服,命令你们撤离办公楼。大楼外面,你的同事们已排成队,所有人都被要求把所有衣服脱光扔掉,然后用水管冲洗身体。
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命令,但现实却是:这是对付化学武器袭击的最佳方法。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就在其网站上建议:“扔掉所有衣服以及接触身体的物件。被污染的衣物如需从头顶脱下,请先将其割裂,以免碰触到眼睛、鼻子和嘴巴。”另外该网站还补充说,如果条件允许,你应先用肥皂和水清洗自己,对你的眼镜进行漂白和冲洗,而且,如果你有未被污染的衣服(可能在密闭的抽屉里),应该在寻求医学救助前先穿上。对于那些不够幸运的人,即其附近没有所需的肥皂、水、漂白剂、放衣服的密闭抽屉,则紧急救护人员很可能像席格森一样,要求我们接受一条简单的建议:“脱光衣服,用水管冲自己。”
一个本该很简单的决定(或者脱衣服,或者死掉),在掺杂了多种因素后会变得很复杂。多数人在医生的诊疗室脱衣服觉得很自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感觉非常难堪。多数人面对熟悉的事物能够更好地评估风险,但对于从未经历过的低概率事件(例如化学武器袭击),却对其后果难以把握。而且,大家面对权威时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然而,在遭受恐怖袭击时,身着化学防护服的政府官员恐怕难有耐心回答你的种种问题。
面对风险时的“简单”选择最后变得复杂,这绝非唯一的例子。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围绕这类选择有太多的因果关系。宫颈癌疫苗注射就是另一个例子,儿童免疫计划也是。在这两个例子中,父母们看到的医疗信息是相同的,但对于疫苗是否物有所值、疫苗会否影响孩子的健康和行为、各州是否应要求特定疫苗,他们却会得出不同结论。既然人们面对上述选择会作出不同决定,那我们的心智特征模型能发挥多少作用呢?很明显,我们会更加了解人们面对风险时的反应方式;而要增进公众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这方面的预测能力。
“知识网络”的调查问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被调查者去年是否接种了流感疫苗。正如我们讨论过的其他选择一样,人们对流感疫苗也是态度各异。尽管疾病防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每年作宣传,媒体报道也很多,但仍有很多人不去接种,甚至信不过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