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学生凯文·林奇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对于城市在我们头脑中的意象是怎样的,林奇用相当科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林奇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可读性或明晰度上,更主要的目的是弄清人们如何寻找自己周围的道路,而不是弄清城市会让人们产生什么感觉,不过他也认为这二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林奇最著名的成就,是他那本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为了完成这本书,林奇用了5年时间,在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这三个美国的主要城市对当地居民进行询问、调查与观察。林奇把一种形态结构的意象特性定义为使这一形态结构能够记忆的特点。高度意象性的形态结构通过它们的形状、颜色或排列,就可以形成这些形态结构的强有力的心理意象。在对众多受访者进行询问的基础上,林奇提出,城市形态包括五大要素:道路、节点、功能分区、边缘线、地标。道路通常是人们用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路线。节点是人们会合的地点,也是事情发生的地点。功能区域是城市的不同部分,例如办公室、比肯山、安尼科斯社区、中国城,功能区域可以被人们视为各个单一的空间。而边缘线是没有被用做道路的线性元素,例如湖泊或河流的边缘、高速公路或者铁路轨道。最后,就像我们先前看到的那样,地标可以象征城市中的某一区域的意义、用途或者感觉。地标很可能是大型的建筑结构,例如悉尼歌剧院或曼哈顿的帝国大厦,它们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而且可以成为导航的辅助工具。
林奇认为,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这五种因素能够形成意象的程度。他还认为,城市规划的手段能够而且应该被用来影响城市意象的质量。林奇请街上的人为他画出城市的草图,这些草图中出现最多的部分,就是城市元素的主要意象特性。尽管林奇所研究的三座城市中的很多特征似乎具有高度的意象性,但是这些草图基本没有显示出尺寸上的精确性。地图在拓扑意义上是准确的,不过距离被扭曲了,扭曲的方式往往会显示出,对于更具意象性的元素的心理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予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