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两个地方都与主干道相通,那么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重要。就好像网吧与咖啡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由于存在着主干街道,它们之间就形成了某种联系。在本书第一部分对空间区域化的探讨中,我们所发现的情况与此有些相似。要在城市的可见部分与不可见部分之间形成联系,对我们来说会是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在心理实验室中处理一系列小型空间的问题时一样。我们学着使用能够把我们从一个地方指引到另一个地方的有效技巧,这常常是通过利用地点之间的特殊联系。我们所选择的路线,或许在空间意义上并不完美,也不高效,不过大多数时候,它们都是很起作用的。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他们会发现自己长期以来所走的路线,既不是最短的也不是最便利的,即使是在很熟悉的环境之中,例如开车去办公室,或者穿过大型购物商场,情况也是一样。在选择道路的·唆争论中,我们有时甚至像是能感受到很大的乐趣。我们和朋友一起在饭店吃晚餐时,最激烈的争论如果不是关于付账的最佳方式,就是关于回家的最佳路线。
-
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倘若存在着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的关于空间的心理原则,那么可以由此产生的一项推测就是,我们能够辨识反映那些心理原则的城市街景的形式。如果城市规划是根据漫步街头的游客一闪而过的念头或消遣方式来安排的,那么在我的想象中,会发生的事情就完全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将能够一边看着城市的卫星照片,一边无比流畅地解读出那些在地球上修建街道的人们的思想是如何运作的。不过,就像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城市的建造方式并非如此。一些城市,尤其是近些年来在新世界兴起的那些城市,例如华盛顿特区,就是从一片空白开始建造的。
对于按照规划兴建的城市,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就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堪培拉的城市设计来自于一场建筑设计竞赛。美国建筑师沃尔特·伯利·格里芬接到获胜通知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不敢相信他在1911年度蜜月时匆匆完成的城市设计会被选中,而他将有机会从平地建立起一座城市。如图13所示,这一城市结构给人的感觉几乎如同水晶一般透明,长长的中轴线把一座战争纪念碑与议会大厦连接在一起。街道的规划呈现出了辐射状的对称图景,城市中心被一座大人工湖分隔开来。这座湖的形状最初被设计为严整的几何线条,之后的修改增加了流畅自然的湖岸,目的是为了给人们带来一些轻松愉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