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跟陌生人说话吗?(4)

本能II 作者:(美)迈克尔·卡普兰


面孔带给婴儿的信息更加细致,不仅限于“外公是不是想跟我玩”,就某种程度而言,面孔还可以告知这人是否真的是外公。达尔文注意到,不分种族、物种,年轻人和年长者的面部表情具有相似性,进而假设这一现象是基因所致。来自海法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出这项预言的准确性:在特定的情境下,天生失明的孩子的确做出了和亲人们相同的特有面部表情。甚至更为明显的是,一位天生失明的孩子在出生两天就被遗弃而接受领养,却和他生母的表情特征一模一样,可实际上他18岁之前根本就没见过亲生母亲。因此,我们的标志不仅仅是家族式的面孔,也可以是家族式的傻笑、怒视或恶意的一瞥。这种血缘关系对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人类学家注意到,在许多文化中,女方的亲戚都愿意指出新生儿长得多么像父亲。实际上,他们是在试图为孩子从最重要的潜在保护者或敌人那里寻求安全通行证。在一项调查中,实验对象会看到两张脸孔图片,其中一张被巧妙地设计成类似实验对象本人的容貌,人们往往会认为类似的脸孔更值得信赖,但“性感”不足―调查显示,这是促进家族内部合作的反应,却构不成繁衍后代的动力。倘若俄狄浦斯(Oedipus)对面孔有更好的辨识力,那就给大家省却很多麻烦了。

除了血缘关系,我们还能在面孔上找寻什么呢?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花上整个章节所描述的情感细节,我们又是如何在一瞬间得以解析的呢?为什么这种意识具备如此的自发性,使人类成为“善于社交的物种”?就职于帕尔马大学的心理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和同事偶然发现了这个答案,他们观察猕猴取花生吃的全过程,通过记录运动前区独特神经元的激活来研究猕猴大脑是如何策划行动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特定神经元的激活不仅发生在猕猴取食物的时候,还发生在调查人员取食物的时候。这些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填补了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哲学鸿沟:无论本体论的实相如何,同样的神经通路反映了灵长类动物自身的行为以及它所观察到的行为。在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上有着不言自明的假设―我认为你也和我一样。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类身上也存在镜像神经元(更恰当地说是镜像神经系统);如果我具体地告诉你如何将这张可怕的纸(停,停!)在我的眼球上快速滑过(嗷!)或者当你一边在吹长号,一边羡慕地看着其他人吃柠檬时,你就能够感觉到镜像神经系统的运行。在这些模仿动作中,镜像神经系统会让我们产生共鸣。这不仅会使我们容易生气,而且会心肠柔软;我们因此不仅会意识到其他人的愤怒和恐惧,而且能感受到非常细微的情绪,诸如失望、无望、倦怠以及讽刺(这是对人类额外的奖赏),使我们这些观众虚幻般地感觉自己正参与到观看的体育赛事中―甚至仅仅是想象一下运动都能够稍稍改善我们的力量和肌肉紧张度。行动、感受、观察、想象可以说成是独自的体验,但可以说它们是使用同一条高速公路的交通工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