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别曲解了艺术教育(2)

三岁看未来: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 作者:杨多奇


孩子们对动物的形态是很有感觉的,他们可以在想象中自发地舞动。那这些形象动作是否需要舞蹈技术的训练来完成呢?如果是这样,我想孩子们可能对小动物的那种乐于去表演去创作的热情,恐怕就荡然无存了,那么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他们那种童真童趣的表演了。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所形成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先领进门,然后让孩子们尝试自己的想法,探索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后跟随教师进入艺术的殿堂。

从这两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让孩子主动发现动作要比被动训练更能够发展孩子。这就好比一个孩子画太阳,他画的那个圆就没有教师画的那么流畅,那么圆,但它是孩子心中的太阳。这样避免了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被成人的社会、成人的文化、成人的思维而限定,使他们失去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心灵感知和表达的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原发的创造性来自无意识,它是新发现之源,真正新事物之源,是离开现存东西的新思想之源,是一种每一个人都具有的遗传素质,在所有健康儿童中肯定都能发现它的存在。它是任何儿童都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那种创造性。”看来孩子们不是懂得太少,学得太少,而是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只有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枯萎。如果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强迫幼小的孩子进行专业化的舞蹈训练,并有意无意地剥夺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话。

许多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就是因为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可能就影响了孩子一辈子的成长,学前期让孩子过早的练习基本功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亲子班的孩子就更不能练了。曾经有的孩子就因为练习下腰,总是偏那么一点点,长期下去就形成了脊柱的偏离,长大了就是想当职业的舞蹈演员也当不了了,因为中轴不直没法旋转和跳跃。另外,小孩子在练前桥时,因为手臂力量和腰部力量都还稚嫩,结果一翻前桥腰就折了,有可能造成终生瘫痪。

这些血的教训已经在提醒我们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地培养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儿童动作姿势与形象,孩子们“运用不同的身体表达不同的生命感觉,其方式自然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因此,允许运动的不同表达方式是舞蹈教育尊重个性的表现;允许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教育尊重个人存在的基础。”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接纳孩子有不同的学习程度;只要孩子的动作与故事内容吻合就可以,重在参与创造和体现个性化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期的启蒙教育,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们通过舞蹈艺术的学习发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家长与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训练者,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都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需要我们成人来了解和支持。儿童舞蹈具有儿童化、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它的培养目标是丰富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舞蹈艺术教育中获取美的经验,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文教育。

小老鼠爬山

2岁孩子的身体体验活动如何开展?老师们会说我们教,孩子跟着学。这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方式,家长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教法,从来没有人去怀疑过它需要哪方面的改进。我曾在一所亲子园里看到老师教2岁的孩子跳傣族舞,动作难度系数与动作量远远超出2岁孩子的接受程度?孩子在不理解的状态中跟随老师舞动,老师与家长都没有任何疑义,大家就是看着孩子无法跳了也认为没什么,孩子只有跟着学的份儿。这种教法没有真正激发孩子参与的主动性,没有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我让每一位老师都预设一节身体体验的活动课程,展示给大家看,由我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的高级教师郑小瑞、彭月进行点评,老师们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应该怎样教儿童舞蹈,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这样的教学带给孩子的是主动学习。老师们创编出了许多非常符合孩子特点的活动,同时也学会了巧妙地运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小老鼠爬?的动作怎么不一样了?

我是一只小老鼠,嘴巴尖尖肚子大,尾巴长长甩呀甩……只听孩子们一边乐一边跟着儿歌做动作。当说到尾巴甩时,孩子们的小屁股扭来扭去的,你看他们的动作还真有那么点意思。这时最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老师要求家长与孩子自由发挥小老鼠爬山又下山的动作。

父亲1:这位父亲半蹲着与孩子手拉手,孩子踩到了父亲的膝盖上,顺着往上爬。父亲不停地给孩子加油,宝贝加油爬!

母亲1:抱住孩子的腋下,往后退着走,嘴里喊着爬山喽!

父亲2:抱住孩子的腋下往上悠,嘴里喊着爬山喽!

母亲2?与孩子一起手拉手的跑,爬山喽!

孩子:趴在地上往前爬,母亲在旁边喊,爬山喽!

在整整一分钟的音乐里,家长与孩子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动作表现。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在同一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不用跟着他人做动作,这样的教学从小就让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我相信再来一遍的话,还会有其他的爬法。这时第三段音乐响起来了,这次是老师带领着做的。我知道老师选择了《童乐舞》里的音乐,用了《童乐舞》的教学形式,想、讲、演、舞,看来这样的形式同样可以用到亲子班里。

一位母亲告诉我?以前我们不认为这样生活化的动作也是舞蹈,其实想想那些民族地区的舞蹈不是也从劳动中来的吗?我说,对啊,要让孩子走近舞蹈的最好方法就是生活,因为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动作,而不是机械地跟着老师做。刚才那些体验活动虽然只是动作表现,但它反映出了幼儿舞蹈形成的两种观念:是从孩子那里来,还是从成人那里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故事建立舞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孩子去感觉动作的存在,也就是原态形象动作。让孩子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入手,用这些熟悉的生活原态形象动作去大胆地表现和创造,去表?他们的知识点。母亲说,我们以往总认为孩子学习舞蹈动作比学习生活中的动作要难,其实后者更具挑战性,因为前者是已经很成熟的舞蹈范式,而后者是看不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眼里评价孩子表演好坏的标准就是越专业越好,像舞蹈演员才更好呢,却不会去欣赏孩子那稚嫩的动作里散发出来的美,更不会意识到孩子们用身体的感觉去思考和表达是多么的不易。

一个简单的小老鼠爬山又下山的动作,如果只是老师教,孩子反复练习,动作是熟练了,但孩子只是获得模仿学习的经验,脱离了孩子本身的身体感觉;反之,如果老师启发孩子,孩子?要搜寻平时的生活经验留给他们的种种信息,然后感觉到爬山的动作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然后使用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认识肢体语言,这不是老师告诉他爬山的动作,而是自己身体感觉到的结果。因为,感觉本身就是与身体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激发与拓展儿童的感官与身体意识,是当代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价值,而‘创造性体验’对于儿童感官与身体意识的开掘和培养学生在群体社会中建构健康的自我形象与认同,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