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室里的故事:
母亲1:我也没什么很好的方法,就是感觉孩子也可以听懂我讲的话。我家孩子1岁半,她特别喜欢看书,什么类型的书都?翻一翻,但是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是爱撕书。有一次我刚给孩子讲完了天线宝宝的书,她自己看了一会就又撕起书来了。我急了对孩子说,你撕烂了妈妈就没法给你讲故事了。可她还是撕,我就换了一种口气说,宝贝你是“文化人”,“文化人”就不能撕书。她抬眼看了我一下,还接着撕。我瞪着眼睛的对她说,你是“文化人”,不许撕书!咳,她不撕了,我认为孩子懂我说的话了。以后她一撕书我就对她说,不许撕!你是“文化人”,孩子就不撕了。所以我觉得从小就应该跟孩子说这样的话,慢慢地她就懂了,否则她的语言总是停留在孩童阶段。
母亲2:我觉得孩子的阅读是在玩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当然要正确引导。你家孩子爱撕书,我认为应该了解孩子在探索什么,她想通过撕书发现什么,这是需要家长帮忙的。
母亲3:青青妈妈说的“文化人”,我不知道孩子懂不懂,但孩子不撕了,这是为什么?
老师:扬扬妈妈问得好,孩子为什么不撕了?我分析不是孩子听懂了“文化人”这个词,而是母亲一脸严肃的表情,加上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使得孩子停住不撕了。如果你不说“文化人”,而是说别的词,在这个气氛中孩子也会收手不撕的,所以你认为孩子对“文化人”一词懂了,其实是个假象?就1岁半孩子的生活经验,要理解“文化人”这个词,我认为不大可能。
母亲3:我觉得老师分析得对,我曾经也出现过此类的问题。我家孩子前一段时间总不参加活动,总喜欢到旁边去看墙上或柜子里的玩具。我急了,也是对孩子说过,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结果根本不管用。最后还是老师帮我一起分析问题,寻找我家孩子不参加活动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好了,但绝不是因为我说的不负责任之类的话起的作用。
母亲4:说起这个儿童语言我和孩子他爸开始只会以成人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常常误解孩子的意图。我家孩子总喜欢扔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快摔坏了,我和孩子他爸就急了,就把孩子训哭了,我们又去哄。听亲子园的老师讲解儿童语言后,我们才明白孩子扔玩具其实是在探索如何让那个玩具动起来。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后,我们就告诉孩子你要多吃饭长大了才有力气拧这个发条,并且我们把着孩子的小手与他一起拧,让孩子达到他想要的结果,现在孩子再也不扔那个玩具了。
母亲们的故事已经说明了儿童语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教育中我们希望通过沟通让孩子明白道理,但孩子常常因为听不懂大人的话而被误解,给了家长们一个错觉。就像青青妈妈认为的孩子懂了“文化人”的意思,其实孩子是在家长的威严下发生的“懂”。这个“懂”如果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其结果就是孩子从来就没听懂过你说的话,而是被屈服的,总有一天孩子会逆反。因为孩子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不愿意总是听命于她人。5岁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高峰期,家庭是孩子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家长们在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学会正确使用儿童语言与孩子沟通是家长们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来实施的。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重要的是在此情此景中你家孩子是否能够听懂你的语言。杨老师心得:生活处处有教育
教育之于家?,是孩子尚未出生就开始议论的话题,恨不能孩子一出生就学这个学那个。我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认字、会数数,这是家长们经常让孩子展示的“本领”。就是从亲子班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仍然是“今天学到什么了?”来作为衡量孩子有无收获的指标。家长们把婴幼儿的学习界定为学业的学习,而生存能力中的会穿衣、会吃饭、会如厕等等一系列生存能力的培养,认为发展不了孩子的智慧,不属于婴幼儿的学习范畴。导致包办代替、不重视生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把生活与学习完全割裂开来了。
三岁看未来: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杨老师心得:?活处处有教育“事实上,过分的早期开发和早期教育会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这里所说的‘过分’,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认为早期开发,越早越好;二是超量,认为早期学习,学得越多越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朴素的、机械的、简单化的思想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仍很有市场”。儿童心理学家Elkind曾指出:过早的正规教育,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会将儿童置于短期或长期的危险之中,短期的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与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低,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长期的危害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指导的学习,习得性无助等等。从一个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讲,儿童成长得太快,他们的心理过早地结构化、定向化,也就不可能为进一步的发展留下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睿智地指出:“我们可以设想,儿童的慢速发展也许有利于今后更大的发展。”
曾经有位父亲告诉我,有一次他儿子推着小推车倒退着过卫生间门口时,被地布绊住总也过不去。儿子着急了,父亲没有伸手帮忙,而是说:“怎么了,小车怎么推不过去了呢?”说着父亲就过去帮儿子分析原因。儿子听后又试了几遍,明白了小车的后面撑子比较低,而地布比较高,如?倒退着走谁都无法把小车推过去,
后来当他每次退到地布时就先把小车正过来走,再也没有被绊住过。这个来自生活中的学习使得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已经能够学着解决问题了。幼儿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其中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如果我们提供问题情景或游戏的方式,就等于提供了幼儿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就会在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会解决问题。看来成人在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时不要把它简单地认为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怎么样观察和处理问题,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孩子独立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年龄特点以及个体特点。孩子是积极的探索者,他的知识是他参与活动的产物,孩子的这种探索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是一样的,要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了解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才能通过生活促进孩子生命的成长。生活处处有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进而为生活而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