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学会和孩子对话(7)

三岁看未来: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 作者:杨多奇


美国近代思想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就是孩子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孩子“要是看见人家做事,就要动手,最不愿意旁观——这些天性,做教员的应该利用它进行有益的引导,让它发展起来才对”。在杜威看来,“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我们如果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持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这里所指的“生长”就是指孩子本能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还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所以,我们决不能把亲子教育的内容当作某种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之外的?作来训练,而应该结合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活动中认识生活。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

在十多年的婴幼儿教学生涯中,我不但作为教学的管理者、研究者参与其中,还作为一名观察者时刻关注着婴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我深深地感到,家长参与亲子园的目的与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来亲子园的质量,家长来亲子园究竟干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把家长参与亲子园的态度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形式:

全?与式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观察比较细致,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宝宝,在教育中能够补充不足部分,更好地发展优势部分。他们把活动中的“小事”如搬动小椅子、自己拿杯子喝水、自己吃饭、排队等待、穿鞋子以及孩子的注意力等问题都视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在家里也是一样的要求。孩子有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环境,就能健康的成长。如在搬小椅子的过程中,孩子认识了自己与物体的关系,他会感知怎样搬最省力;在穿鞋子的过程中,他们会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粘上搭扣、穿过小洞、认识左右,了解不同的鞋有不同穿着的方法。同时孩子?会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学会建构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生活本身就渗透着无数的教育机会。对0~3岁的孩子而言,不只认字、看书才叫学习,细心的父母会发现行为习惯的培养才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家长如果采取全参与式就会与教师产生良好的互动,也将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孩子就会做事认真、负责,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做错了事情会勇敢承认,不会寻找其他原因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不会在个性中形成两面性,面对困难时也会从容地去解决。孩子在活动中也会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状态。

半参与式的合作关系

在亲子活动中有的家长一?打电话处理私人问题一边带孩子,或经常与周围的家长聊与育儿无关的话题,严重影响孩子参与游戏的注意力。这样的家长常常因为心不在焉而曲解老师的教育目标,或是直接替孩子完成动手方面的游戏,或是嫌累不管孩子,随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使得孩子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另外,这些家长对我们给出的一些函授教材和调查问卷常以各种借口不予配合。这种半参与式的状态与教师的关系将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孩子做事经常心不在焉、半途而废,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老师的认识是模糊的,很难与老师产生良好的互动和应答的关系?易形成性格的两面性。我曾看到一位母亲不怎么爱动,坐在地垫上就是不起来,看着孩子跟老师玩。孩子看见母亲坐着,不一会儿孩子也跟着坐下来。长此以往孩子对亲子园的活动就不会认真对待。其实孩子不参加活动有几方面因素,一是心理不成熟,还没有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还不会自我控制,也不会与小朋友相处;二是活动本身不是孩子的兴趣点,家长也缺乏积极的引导;三是教养方式有问题,放任、放纵或是家长懒得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参加活动将有直接的影响。

选择性参与式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念上与我们有分歧,在活动中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地配合教师。如果她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一致,那么她就会积极配合,但是观念不一致时,她就会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如老师让孩子学会排队,当孩子不排队时她不积极地引导,认为这是小事;当老师让孩子学会等待时,她认为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应该想要什么就尽快得到什么;当教师要求孩子独立做律动、操作某个材料或者绘画时,她却手把手地教,甚至自己动手制作;当老师让孩子自己吃饭时,她认为只要孩子吃了就好,纵容孩子养成追着喂、玩着吃的不良进餐习惯。这种选择性参与式的状态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以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特立独行;对生活中的对与错的关系是混淆的,缺乏公共意识;独立性差,经常需要别人的帮助,非常任性……

可见家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前来参加亲子活动都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养成。对于0~3岁的孩子而言,家庭教育大于机构教育,家庭中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价值观和判断取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长久的也是最深远的,将在孩子成长的记忆中自动播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