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双国记”

大国的命脉 作者:(美)埃尔克斯


20 世纪60 年代末,IBM 在计算机产业居于统治地位。IBM 自1964 年推出360 系列大型计算机以来,就一直被看做公司采购计算机的唯一正确选择。二流品牌计算机的问题会使采购员面临丢掉工作的危险,“没有人因购买了IBM 的产品而遭到解雇”成了当时的一条金科玉律。这种市场的支配地位是多年前巨大的财政和技术投入的结果。1964 年以前,多数计算机都是根据客户要求按需设计的,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配置规格的产品。IBM 实际上把公司的赌注押在了一个系列标准化主机市场上,该市场上的所有主机都运行同样的用户指令。

随着360 系列产品的问世,IBM 永久地改变了计算机行业。围绕某一系列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使得客户能够满足某个公司对计算机多种多样的需求,同时标准化使客户能够更快地掌握产品的使用,所需的服务和售后支持明显少得多。结果,IBM 还没有真正遭遇竞争就攫取了全球计算机市场75% 以上的份额。

过去,在美国公司及美国政府的资助下,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几乎完全在美国展开。IBM 公司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之一是控制数据公司,该公司曾声称要制造一个性能更加强大的计算机。该公司于1970 年耗资1 500 万美元推出了7600 型计算机,该机器使用了180 万个晶体管,占满了一个将近1 平方米的空间,据称要比以往的计算机快得多。计算机产业正推动着半导体、软件和电子显示器产业的发展,美国凭借其在计算机制造产业的支配地位轻松地跃上信息技术食物链的顶端。鉴于信息技术对该国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至关重要,丧失该产业的基础,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IBM 有着辉煌的过去,却依然前途未卜。鉴于它在计算机产业接近垄断的地位,会遭到美国司法部的拆分,而由此产生的恐惧挥之不去,IBM 与世界上的其他公司隔绝得越来越远,成了一个孤岛。该公司失去了与其市场、竞争者甚至自己的联系,失去了对其资产、债务和竞争力的控制。1993 年,郭士纳(Lou Gerstner )被请到IBM 工作,承担起公司重组的任务。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家失败的公司。他接管时,公司的现金仅够维持公司100 天的正常运转。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审查中。到IBM 重组时,员工人数减少了将近20 万,但是它毕竟又一次成为了一家成功的公司。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IBM 把资源集中到关系到其未来的重要领域中。在它的服务器和大型计算机的支持下,产品重心从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转移到信息管理、咨询服务和相关软件。IBM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甩掉了它多数的计算机业务。

2002 年,它将其最新的硬盘驱动技术卖给了日立。甚至个人计算机——这个在1964 年无法想象的,由IBM 于1981 年推向市场(此举也把微软推上了竞争舞台)的产品,也于2004 年被卖给了中国公司联想。到2007 年,曾经荣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的IBM ,已经被挤出了前20 名。

到底发生了什么?IBM 为何在自己曾经独霸一时的计算机行业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选手?美国为何在自己曾居于支配地位的计算机产业成为了次要的参与者?这些变化是否要紧呢?

1986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一个教职工委员会,专门研究美国的工业竞争力。两年后,他们在一本题为《美国制造》的书中发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该委员会认为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还指出,如果美国要保持竞争力,就要推动许多战略性和结构性变革。该报告警告说:“多年的漫不经心后,美国需在制造业技术和组织上追求卓越,并对此做出新的重要承诺。”正如许多业界领袖所证实的一样,创新离不开制造业。你如果不去制造产品,你的技术基础就具有局限性,这会使你对设计和制造工艺间相互依存的理解能力大打折扣,而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产品的商业化的基础。该委员会指出,对于像美国这样靠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来说,制造业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人们却在放任它溜走。

20 世纪80 年代晚期,对美国来说,似乎只有日本的电子产品才对美国构成竞争的威胁;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印度和中国还未出现在美国的视线之内。《美国制造》出版后不久,两件事都一致表明麻省理工学院的担忧也许是杞人忧天。

第一件事是1990 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并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说,东京市内多数地块的价值曾一度相当于美国所有土地的总价值,然而这些价值几乎在一夜间就蒸发了。该国因为房地产业而背负上了巨额债务:尽管房地产的价值急剧下跌,债务还依然存在。日经指数一度骤跌80% ,该国也开始陷入了一个长达15 年的衰退。自此,日本作为美国的一个有竞争力的威胁似乎已经消失了。

第二件事是因特网在美国的商业化。一时间,美国似乎发现了取之不尽的金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但是日本还没有彻底退出,它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拥有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即使在它漫长的衰退期中,它的贸易顺差仍在随着美国贸易赤字的增加持续增长。2000 年因特网淘金热退去时,美国20 世纪90 年代的机会主义投资性质再次显现出来,这些投资以生成投机利润而不是促进实际增长为目的。当投机者感到局促不安时,各公司也相继破产;NASDAQ 指数像它之前的日经指数一样,骤跌了80% 。

尽管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带来了众多金融问题,日本从未放弃过生产世界领先的微处理器的愿望。甚至在他们还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高技术产业时,日本就明确领会到了计算机技术、显示器和半导体等相关领域的重要性。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之间的10 多年里,他们试图设计自己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称为Tron),但是没有成功。但到20 世纪80 年代,他们企图建立一个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总体设想开始有了回报。日本人在全球推广他们的电子产品时,通常以激烈的竞争为代价。2001 年,索尼和东芝都和IBM 公司建立了合作研发关系,来设计和制造被IBM 称为“单元处理器”的设备,这是一种多核的新型半导体处理器,用在IBM 的服务器和大型计算机上。IBM 认为该单元处理器独特的性能会赋予它技术上的优势。但是,倘若IBM 要设计自己的处理器得需要一笔巨大的财政和技术投入。IBM 之所以开展这个合作项目,因为它需要两种资源和这两家日本公司持有的技术专长来资助它数百万美元的业务。

对索尼和其合作伙伴东芝来说,这个联合研发项目就是一场赌博,同40 年前,IBM 把赌注押在了360 系列产品上的情况类似。索尼和东芝在推出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游戏机娱乐工作站2 后,紧接着推出了娱乐工作站3,这就需要新的处理器。实际上,他们想要的是一种具有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微处理器,这不仅为与微软推出的Xbox 抗衡提供了强大的竞争筹码,而且最终能够融入他们多样化的消费产品和计算机产品中。单元处理器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产品了。索尼、东芝与IBM 联合研发项目延续了原来日本的实时操作系统内核(The 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Nucleus),即Tron ,对程序的需求,使一家日本公司能够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统生产出自己的微处理器,以巩固日本在终端电子产品迅速增长的地位。无论索尼在这次赌注中成功与否,这个赌注的结果对于美国和亚洲之间力量的平衡都具有重大意义。理论上,单元处理器可能是亚洲对英特尔和AMD 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 )竞争的回应。

内置单元处理器的索尼娱乐工作站3 于2006 年末亮相。它的单元处理器有2.34 亿个晶体管,性能得以大大提高,比控制数据公司的7 600 运算速度快几千倍。并且,这个处理器既不占上百平方英尺的空间,也没有高达1 500 万美元的成本;它嵌在娱乐工作站3 内的半平方英寸的芯片上。该娱乐工作站包括蓝光高清视频播放器和一个60G 的硬盘,零售价几百美元。它的单元处理器同上一代IBM 360 一样,有潜力在计算机领域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索尼不仅希望该单元处理器在其全线产品中得到推广,还希望它旗下的娱乐工作站3 在该单元处理器的推动下,成为居家中央计算设备,而不仅仅是一台游戏机。日本凭借着它在消费电子、显示器和半导体方面的实力,很可能通过该单元处理器,塑造日本全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

这里有四个要点需要理解。第一,日本这次所下赌注中的重要技术源自本国。第二,索尼娱乐工作站3 拥有超级计算机的技术实力,再加上其蓝光高清晰度视频播放器和硬盘,成本仅为几年前人们估算成本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第三,索尼意在把这款游戏机打造成为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它包括一系列相关产品,如计算机、显示器、音响系统和信息存储设备等。第四,这些产品大多不会在美国制造,甚至连设计都不在美国进行。也许,更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亚洲其他国家决心赶上日本,与其一决高下,一直关注着它并向它学习,这种竞争对美国的技术基础够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除了与索尼和东芝在单元处理器的设计上展开合作外,IBM 最近还建立了一个包括韩国的三星集团和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集团(Chartered Semiconductor) 在内的半导体制造业联合体。该联合体的目的是促进成员合作伙伴之间加工和制造工艺的交流,为各成员提供一个共同的半导体设计平台。反过来,这使联合体内没有制造设备的合作伙伴,可以相对低的价格在更快的交货日期内,购买到联合体内任何一个成员生产的特定规格的专利产品,从而具有设计自己的装备的能力。IBM 从这个联合体中得到额外的设计、制造和金融资源,而联合体的其他成员则获得了IBM 的半导体设计和制造技术。美国面临的问题是,该联合体所生产的绝大多数半导体很有可能在亚洲制造,并且那些装置多数会发展成为终端用途产品,即消费电子产品、显示器和计算机,而且也是在亚洲制造的。

单元处理器的联合开发并非是美国对其他国家转让技术的一个孤例。第一批重要的开创性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转让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当时美国各公司争相向亚洲和欧洲授权磁带录音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把相关产品的生产外包出去。

结果,美国当前的财政赤字足以令整个世界担忧,现在又出现了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逆差。看起来若不采取重要举措来加强美国的竞争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亚洲设计和制造。美国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产品及市场中丧失了优势地位,这在几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事,如今已变成了赤裸裸的现实。尽管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委员会20 年前就发出了明确警告,但却无人理睬。

美国高技术产品在设计和制造上的日趋衰落,体现了令美国经济挫败的两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神话。首先,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生产的制成品、提供知识产权和服务的价值还有从目前的水平持续下降的空间,并且依然能支撑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这是不可能的;除非美国找到一个创造更多价值的出路,否则那些目标以及它们所支撑的美国在全世界的支配地位不得不降低。第二个神话是,美国之所以失去其在产品和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是因为美元对其他货币的定价不公平,应该大幅度降低美元的价值。如果这能很快得以实现的话,那么美国的贸易赤字就会消失,一切都会好的。但事实上,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升降问题远不及知识产权和制造技术的流失问题对美国来说影响更大。

美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和廉价的投资模式,正在把为本国货物和服务创造真正持久价值的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让给其他国家。美国不仅把生产外包出去,还正在从一些关键行业撤出,而这些行业对美国未来的长远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结果,美国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极其短暂,而且越来越依赖于其他国家创造的基本价值。美国强大经济实力依靠的不是疲软的美元,而是技术、产品和市场,这些使美国保持其竞争力的基础设施的价值。这种基础设施需要庞大的资本投入和长期稳定的战略。快刀斩乱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否认了这个残酷的真相:美国的经济问题要比那复杂得多。这些问题是几十年来短视的机会主义所酿成的,将需要做出格外的努力和牺牲才能得以弥补。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同爱德华? 大卫——埃克森研究和工程公司前总裁兼美国政府科学顾问,一起会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公司——日本野村证券风险投资部的一位高级官员。他指出,1968 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360 :1。然后日元会最终升值72% ,与美元的比率达到100 :1,一旦到达这个比率,日本就会成为地球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他认为,日本会在竞争中获胜靠的并不是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它所创造出来的令客户青睐的产品,这比其货币价值更重要。日元后来的走势确实被他言中;从此,日本的制造业基础一直都是其出口型经济的核心。

这个概念对美国的竞争力很重要。美国不会凭借廉价劳动力在竞争中获胜。美国将会凭借卓越的技术,在对他的目标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供应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产品。凭着无私的奉献、储蓄、投资和国家战略,美国应该能在十年内扭转局面,否则的话,那将意味着所有美国人的极大苦难和世界上其他各国变幻不定的未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