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找借口,“最难完成”的任务能完成(4)

工作没有任何借口 作者:吴甘霖


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揿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当然,杨利伟在训练中并不蛮干。他爱动脑筋,琢磨规律和方法,使一些极具挑战的严格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如在飞船模拟器的训练中,为了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成绩,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的设备和结构拍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

这一来,他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清清楚楚地印在脑中;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他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手册他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他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标准,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效果!

类似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但杨利伟就是凭着这种敢于挑战困难、不断钻研的精神,在一批优秀的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

许多人评论:“大家都那么优秀、那么出色,每天为了一个梦想去努力,但最后只能有一个人来接受这样一个光荣的任务。这的确说明杨利伟有着更出色的地方。”

杨利伟又是怎样说的呢?他说:

“只要我们勇于挑战困难,困难就必然为我们所克服!”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以“难”为理由而不去完成任务或者让任务打折扣的情景。与杨利伟一比较,我们的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些看来“难“的理由,实际上是我们不去努力和拼搏的借口!

那么我们该怎样彻底杜绝这种“难”的借口呢?

第一,保持斗志。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得好:“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是的,“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要像杨利伟那样,不怕迎接任何大的挑战,再难的任务也能完成。

第二,保持信心。

自己预设的困难成为完不成任务的借口,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其实,看起来难以逾越的那座山,是我们自己搬过来挡住自己的路的。只要我们勇于突破这重自我的障碍,拥有必胜的信心,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没有“困难”,只有被“难”困住的心!

3.迎难而上,而非知难而退

面对困难,总有两种态度:知难而退与迎难而上。

知难而退的人,往往是把“难”,当成不去努力奋斗的借口,最终往往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即使完成也大打折扣。

迎难而上的人,往往把“难”当成非克服不可的障碍,最终往往不仅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的效果比想象的更好。

央视《新闻会客厅》栏目定位锁定政府高级官员,约访难度极大,栏目主持人沈冰,因此练就了一套“磨”功。

有一次,节目组决定请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来参加节目,提前把方案交给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得知李荣融要去京西宾馆开会,沈冰和同事们便决定分两路包抄,“围追堵截”。

根据信息,李荣融会先到贵宾间休息,于是沈冰提前半小时赶到贵宾间,准备在那里提出请求。可是没想到,李荣融直接去了会场,沈冰赶到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了。

在开会的过程中是不方便打扰李荣融的,只能等到散会。别人都觉得一直等下去不是个办法,就劝沈冰别等了。可是沈冰却没有放弃。

整整六个小时之后,会议才结束。沈冰立刻冲上去找李荣融,李荣融看着这个敢于迎难而上的女主播,爽快地同意了接受采访。

其实那些“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有时候只是需要再坚持一下、再多一点冲劲,就可能办成。

这世上不会有哪一份工作是一点困难都没有的,当我们去挑战那些看起来困难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当没有任何借口,“紧盯”目标,努力把任务完成以后,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我们以后的发展绝对是有利的。

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集团CEO何飞鹏,在新浪网“文坛开卷”访谈时说:

“我常常跟我的同事分享这样的观念,我说如果你能挑十斤,然后你现在挑了八斤、九斤,最后你挑了十斤,你觉得你很有成就感吗?不会,你现在只能挑十斤,然后你能挑到十五斤,你做到这件事你才很有成就感。”

上述道理很生动也很实在。我们也经常告诉自己的员工:

所谓困难就是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但只要我们敢于迎难而上,发挥潜力,就会发现我们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而困难在不断被克服之后,就会从恐怖的高山变成矮小的沙丘。

如果你害怕困难,见到困难就找借口绕过去,那么很可能你的路越走越低,最后四周全是你无法逾越的高地。

如果你能迎难而上,那么当你回首时,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潇洒。你会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攀登更高的山峰!

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闯不开的路,再试一次,再坚持一下,一切皆有可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