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定位你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三分天,也就是潜能发掘导图的执行结果,内容大致和本书第二章的方法一样),然后展开这十部分。
找一个笔记本,或者一个网络空间,专门记录这十个目标的执行情况,详细列下你的计划,具体化、数量化、附上时间表,例如:
亲情目标:争取奖学金,妈妈生日的时候,带她去北京看她一直想看到的天安门。
成长目标:大三上学期发表两篇论文,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为未来就业加筹码。
社会责任目标:7月20日到青少年残疾协会做义工。
很多人说到职业规划,就只谈学习和工作,其实这是错误的。工作、事业,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本身,它只是手段,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比如,爱情,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多数人在大学的一门必修课。亲情,很多人说现在是读书的时候,今后有成就了再回报父母吧。才而不孝是为豺。我们常常忘记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总是想着未来,忘记了当下,并且将学习置身于一切之外,割裂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这样你是体会不到学习的真义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当下”。只有在亲情目标、社会责任目标上去付出,毕业了,我们的人格和情操才能得以完善,我们才算是一个大学生,才算成人、成才,而不是一个读了几本书的书呆子。
将以上十个目标从另外一个角度规划,大学生在大学自我完善的目标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我们套用第一章挖井学实践模型截面图来理解,就很清晰,如图8所示。
图8挖井学“自我定位金三角”模型
我认为一个科学、理想的大学教育系统,应该是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课程教学生怎么做人(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课程让学生学会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系统架构(且要符合其特质和潜能结构,而非用考试成绩来择专业),三分之一的时间和课程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要用“做人的能力”、“专业的知识”、“操作的技能”三个力量构成一个自我定位金三角,围起我们的成长之井。
进入大学,求学、“挖井”,需要画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导图,并坚定不移地执行它,每个学期可以根据情况修订。你可以在未来将这些比如亲情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做到的事情,写进你的求职简历中,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对于绝大多数老板来说,这比你毕业于什么学校,考试成绩多少,更能得到重视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