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但恰恰是这种无情的安排为爱的进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成功繁衍显然不仅仅取决于生育的技巧。个体的遗传特质想要延续下去,不仅要有后代,且其后代必须适合繁殖。男性后代要强壮, 而女性后代要健康、具有更强的生育力。父母的行为模式若能够增加这种结果的产生几率,则其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任何能使个体繁衍出优异后代的遗传天赋突变,都会逐渐成为这种物种的普遍特征。针对父母的行为模式的中心论点是,受孕后对配偶的忠诚和照顾,有助于确保后代的安全。男人必须确定孩子的母亲会对他和他的孩子忠诚,不会与其他男性交合或照顾养育别的男人的孩子;而女人则必须确定配偶不会抛弃她和孩子,转而保护、供养别的女人。因此,成功繁衍的几率,会因为父母双方都具有忠诚和照顾人的性格特性而得以提高;这些性格特征至少要在小孩最脆弱、最需要父母供养时得以保持。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从这个进化理论得知,爱成为人类的特征,是因为它能带来繁衍后代方面的好处。而与认知心理学相联,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感受到这种情感的能力源自基因突变(经过很长的时期),进而成为可遗传的特质。
我们认为这个解释具有说服力,甚至是值得信赖的,那么这对于我们理解现在的爱有什么启发呢?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两性对于爱和性的看法是不同的。根据这个理论,男性的滥交具有自然本性的因素。即使对于深爱并忠实于一个女人的男人,如果他试图与其他女人交合,仍然能得到更多的后代。虽然在此情况下产生的孩子,相比于他所深爱着的女人的孩子而言,生存的几率更小,但是,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人活了下来,这个男人的遗传物质就可以更广泛地传播。这并不是说远古时代的男人精于算计,只是说对男性而言,不滥交的遗传因子无法占据优势。所以一般说来,男人可以将爱与性分开,并且爱源于性:在史前时代,男性仅仅会在成功与女性交合后才会爱上她。
相比较而言,对于女性来说,爱和性的联系更为密切。因为,女人与男人相比,能够生育的机会少很多,她只会爱上更为强壮的男人。并且,根据该理论,她爱的经历与性的经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女人只会对她所爱的男人才会有性欲,性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因为,从进化的角度说,女人只和她确信会好好待她的男人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成功地繁衍后代。因此,对于一个女人而言,爱是性的重要条件。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女人的感受也同样并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并非认为史前或现代女性会理性地思考出最有利于繁衍后代的方法,然后按照这个方法做。我们认为是一系列不经意间的基因突变影响了大脑的结构,从而形成了个体无法直接控制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遗传理论的第二个主要启示是从“不经意”的角度产生的。该理论认为,现代行为的元素来源于基因遗传而非自身性格。我们不应该归罪于男人或女人各自的行为模式,因为这一切都是基因遗传决定的。该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对于自己言行的控制力比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感情模式截然不同的两性,他们的基本情感模式和行为特征在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建立。现代恋情的一个根本冲突就是,男人比女人更易于把性和爱分开,这是自然所决定的。我们需要爱,我们内心有爱与被爱的渴求,但是两性之间对于爱是如何进行的,有不同的观念。那么,不快乐的爱情是物种进化的错误?对于这种爱的观点,我们到底该相信到什么程度?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