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吗?我会多种方言,你敢和我比比吗?
(大学生说了广东话,客家话和闽南语,崔说一句也听不懂。大学生非常得意。)
崔永元: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学校的,学校在什么地方,哪个班级,住哪个宿舍
大学生:你问这么详细干什么?
崔永元:啊!没什么,我回北京以后,是想抽个时间向国家语委报告,在广州的某个学校,有一个不提倡讲普通话的角落,方言很盛行,请他们来查查!
在这个事例中,大学生显然是抱着挑战的态度来的,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崔永元语言了得,是他的语言很机智幽默,表达很流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不是会多少种语言。崔永元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回答,而是幽默地从提倡普通话的角度来“反驳”他,这样既回答了他的问题,同时还传达了一个信息 国家在大力提倡普通话,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做表率。
从崔永元身上,我们除了看到他为自己解围的机智幽默,更看到了他的睿智。因为,他的幽默不是单纯的搞笑、诙谐,而是同时传达另一种意思,体现的是一种智慧。这一点当然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尴尬的事情,可以借鉴崔永元的做法,机智、幽默、巧妙地化解。除此之外,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1 自我解嘲。
自己有了过错,受到别人的嘲讽,反击只会激化矛盾,而自嘲则可以很好地化尴尬于无形。
有一次林肯乘马车上街,在街口被过路的军队堵住了,林肯走下马车问一位老乡:“这是什么?”意思是想问这是哪个部队的,老乡以为他不认识军队,就训斥道:“联邦的军队呗,你真是他妈的大笨蛋。”面对如此窘境,林肯转身对身边的人说:“有人在我面前说老实话,真是一种福气,我的确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自我调侃式的自嘲不但没有使林肯在众人面前丢失面子,相反还向众人展现出他雍容大度的胸怀。
2 将错就错。
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事,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尴尬,而牵强的解释更像是一种欲盖弥彰,这时候随机应变、将错就错、巧妙补救,则会出现新的生机。
3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时候,你会遇到蛮不讲理的人,他们会有意提出毫无道理的问题来刁难你,让你哭笑不得。不论你答与不答,都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时候,要以幽默为武器予以还击,将尴尬不知不觉地转移给对方。
加拿大前外交官斯特?朗宁1893年出生于中国襄阳。1923年朗宁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的血统”。朗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幽默地反击道:“你们是喝着牛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这样的妙语幽默风趣,既是笑话又非笑话,有礼有节,让对方知道推断的错误。
4 转移视线。
当遭遇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可以巧妙地抓住话题中的空隙转移视线,巧妙应答,走出困境。
一个实习导游生带着旅游团到古城扬州参观。当她向大家介绍扬州曾经有着辉煌文明的历史的时候,有游客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座城市?”导游一下子愣住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众多游客都围了过来,也想了解一下。导游见状,机敏地说:“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啊。”旅游团的成员们顿时哈哈大笑。
导游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巧妙地偷梁换柱,运用了诞生的“歧义”,转移了话题:把“诞生了哪些名人”转移到“诞生的是什么”上。尽管导游的答案似是而非,但大家都清楚这只是个玩笑,于是乐在其中,导游的尴尬也随之化解。
善于营造谈话气氛
谈话是一种思想感情、看法等的表达,但是,仅仅把谈话理解为“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片面的。最好的谈话意味着信息的交换、兴趣的分享和思想的交流。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有的人一起交谈,会觉得谈得很尽兴;而和有的人一起交谈,总感觉很别扭,不能畅所欲言。造成这种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