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游子有了“家”,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香港—烟台—北平,一路顺利。从在烟台上岸那天起,萧乾就怀着一种激动、好奇,和一丝不安。
仿佛是意识到他这归国抉择的艰难和今后道路依然并不平坦,对苦难总是了然于心的萧乾,在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后,长叹了一口气:回来啦,可回来啦!
战后时期的战争、动乱和内伤状态,人民的痛苦、失望,即将彻底地告别;千百万人倾家荡产、流离颠沛、死于非命,终于要结束了。
萧乾期望什么? 此前,他没在镰刀斧头旗帜下生活过。当他从香港动身赴北平时,发函给所有的朋友,嘱咐别再跟他通信,包括贺年片也别寄。在红色政权下将如何服从政治、怎样生活,他心里七上八下,并没底。但他有期望,他不时地用现实和他心目中所想、所愿,比较着。
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
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
这儿青年都有远大前程,
这儿老人到处受尊敬……
(转见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第174页,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出自《大学》。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萧乾向往的,并不是标揭太高的理想。
1949年1月2日,《大公报》刊出社评《新年的新希望》。其中,表达了知识分子“最低度的期望”:“要中国繁荣强盛,必须人民积极而主动,要排除本身疾苦,尤须人民积极而主动。‘民主’为今日主宰国族命运的人们所倡言,而中国人民对于国事应取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则是天经地义。”萧乾想的,和这一致。他作出他一生最关键的决定,胸脯挺了起来,勇敢地加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