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行漫记--你拘泥于什么事

国际公务员奇记 作者:翟华


其实,我也很佩服日本人,他们使用的汉字数目虽然有限,但他们的表达方式既细腻(subtle)又文雅(elegant),让中国人有恍如隔世之感。比如说,日文里坏蛋叫做"恶党",甜食叫"甘味",楼梯是"阶段",工作是"仕事",手表是"腕时计",鞋是"靴",他是"彼",她是"彼女" 唯独日本人把邮票叫做"切手"让中国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如果我们知道在日本语里的书信叫做"手纸",那么"切手"也不觉得那么痛苦了。

日语的汉字不仅文雅,而且用法非常缜密,每每让来自汉字故乡的中国人叹为观止。就拿"声音"这个简单的词来说吧,虽然说我们中国人也有"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的说法,但实际生活里已经基本上辨别不出来"声"和"音"的区别了。我们中国人往往只要听到有动静,不管是什么来源都是"声音"。但对日本人而言,"声"是"声","音"是"音",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这么说吧,在日本人耳朵里,凡是从动物的喉咙里发出的响动称为"声",而其他因撞击、敲打或无生命的东西所发出的响动才是"音"。日本人对"人"与"物"的敏感性还反映在"会"与"见"这两个字之间的区别上。我们的电视节目里天天有某某会见某某的消息,但是对日本人来说,"会"和"见"说的并不是一码事。通常,日本语中使用"见"时的对象多为"物",而对象是人的时候则使用"会",而且使用在彼此相互碰面之际。如果硬要把"见"字用在人的身上,那么只有说话者看到了对方,而对方却没有发觉说话者的存在时才可以。

如果按日本人的逻辑,中文里说"再见"就跟骂人差不多,怪不得中国有的地方不说"再见"而说"再会"呢。这就叫知识,不学习不行呀。但日本人告诉我, "学"和"习"也不可一概而论。在日语里,"学"主要是适用于学习理论、观念,并不限于跟随某位特定的老师学习。但是,"习"适用于跟随某位老师学习具体的技术和知识。

日本人的这种较真劲儿,用句日本人爱说的词叫做"拘泥"。"拘泥"本来是纠缠于琐事,不会通融之意,但是在当代日本,"拘泥"成了执著和有个性的代名词。日本报纸上刊登的名人采访录,记者常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你拘泥于什么事?" 以至于商店里也出售"拘泥之物"。

我在日本的一个便利店里花980日元就买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拘泥之物":"饺子PACK,下村工业株式会社出品",正宗的Made in Japan。日文的说明只有"饺子"、"家庭"、"手作"这几个字可以看懂,英语的说明是"It can be made with one touch of handling"。看来这是一个家庭手动包饺子器。从外形上看是一个直径为八厘米的圆形,中心凹陷,边缘是齿状,中线可折叠。只要把饺子皮摆在这家什上,圆心放上馅儿,然后沿中线对折,用力按压,饺子皮半圆对接,严丝合缝,但就是站不起来,很有个性。

关键词

和(harmony) 和谐六重奏

日本人号称"大和民族"。这里的汉字"和"绝对是个吉利字。三国魏时训诂汇编《广雅》中说:"和,谐也";又说:"谐,和也",所以放在一起是绝对的"和谐(harmony)"。不过,一个"和"字,中文却有六种不同的发音,最常见的发音是"h",比如和蔼(kindly)、和解(reconciliation);"和"的第二个发音为"h",比如应和(follow)、唱和(join in);"和"的第三个发音为"h",打麻将赢得胜利时用"和了(win in playing mahjong)";"和"的第四种发音是"hu",如做馒头时"和面(flour mixing)";"和"的第五种发音是"hu",比如不讲原则的"和稀泥(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至于"和"的第六种发音,是"hn",在中国台湾地区"国语"中做连词用,比如"大陆和台湾地区(Mainland and Taiwan)"。这个"hn"的发音其实也来自大陆,北京的哥们儿之间关系和谐到了一定程度就爱说"咱俩谁 hn'谁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