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国作家在20世纪初描述了他在马尼拉亲眼目睹的一幕:一位中国人肩上扛着一个又大又重的箱子在前面吃力地走着,而四个菲律宾当地人一起抬着同样大小的一个箱子跟在中国人后面走。这位英国作家颇有预见性地写道:菲律宾人如此贪图安逸,长此以往恐怕要在经济上输给能够吃苦耐劳的中国移民。
在我马尼拉公寓的楼下有一段马路破损需要维修,一大早我就看见来了七八个工人。他们第一件事是在路边摆了一块施工标志牌(construction sign):"慢,人在工作(Slow,men at work)。"然后他们在地上钻洞,支起一个小凉棚(mat shed)。直到太阳高高地升起来以后,工人们才在凉棚下一字排开,在地上开始敲打,"叮叮当当"的声音响了三天才算完事。我好像这才算理解马路上施工标志牌的意思:" 慢人们'在工作(Slow men at work)。"
被尊称为"菲律宾国父"的何塞黎刹(JosRizal)曾在一篇文章里用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原因来解释他的同胞表现的惰性。菲律宾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tropical marine climate),终年潮湿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7℃左右。在这样的气候下,菲律宾各个岛屿常年郁郁葱葱,瓜果遍地,饿不死人,更冻不死人。在黎刹看来,就是西方人到了菲律宾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免要变"懒"。正是因为不愁吃,不愁穿,所以菲律宾人没有攒钱的习惯,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菲律宾的企业一般每半个月发一次工资,每到月中和月底发工资的日子,人们就会在银行和自动提款机前排起长长的队伍,把刚刚发到账户里的工资取出来。商家也专在发工资的日子在当地报纸上大做促销广告,提醒消费者趁手里有钱的时候赶紧来买东西。我就听到菲律宾华商说过:"在这里做生意不发也难!"
菲律宾没有四季之分,好像时间概念也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由于菲律宾人开会办事从来不准时,所以定约会时间的时候人们往往要问清楚是否按"菲律宾时间(Philippine time)"。如果是"菲律宾时间",那就是说大概其,晚个把钟头也没关系。菲律宾人不仅不喜欢受时间约束,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上也不拘小节。就拿交通规则来说,除了"最高时速限制(maximum speed limit)"这一条以外(因为塞车反正也开不起来),任何其他规则都奈何他们不得。在马尼拉南高速公路上,由于汽车随意换道很容易在公路的出口造成阻塞,所以在高速公路出口的三至四公里处就有大字标志写明:"Do not change lane (不许换道)。"也许因为公路管理部门(Highway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知道司机们不会把这个标志当回事,所以过了一公里左右又重申一次:"Absolutely do not change lane(严格不许换道)。"有一次我在马尼拉街头想搭乘吉普尼,一时找不到上车地点,就向旁人打听。结果一位热心人指了指街边竖着的一块牌子说:"就在这儿等。"我仔细一看那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处不准上、下乘客(no loading/unloading area)。""不准上、下乘客"怎么还要在这里等?理由很简单:正因为所有的人都在这里等,所以人家才立一块牌子。
文化小品部落格
保持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要求其中一个人有耐心(For the friendship of two, the patience of one is required)。
印度谚语
关键词
Customary(约定俗成):你晒太阳还是太阳晒你?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约定俗成(customary)的,讲不出什么道理。比如说中文"菲律宾地处东南亚"这句话,英语是"The Philippines is in South East Asia"。在这里,中文说"东南亚",而英语则要说"南东亚(South East Asia)",这是两种语言各自约定俗成的表达式。再比如,中国人喝的"红茶",英国人却看成是"black tea"(直译"黑茶")。要是不幸摔了一跤,中国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blue and purple)",但是英语中则习惯说"black and blue(黑一块蓝一块)"。受了伤,中国人要去"看病",而操英语的人则要去"看医生(see a doctor)"。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中国医生可能说"你去晒晒太阳就好了";外国医生没有那么大的谱,只能说"你让太阳晒晒就好了(It would be alright to get some suns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