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我再老些的老辈人中,尤其是经历过伪满洲国的东北人,往往或多或少能说几句日语,那是因为日本人曾经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和文化侵略的结果。80后的年轻人也许会感到奇怪,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平时侃大山怎么也能迸出几句日语?说起来,那是因为我们看过无数遍反映抗日战争的"军事教学片" 《地道战》。影片中由王孝忠扮演的日军山田小队长惟妙惟肖,再加上刘江扮演的伪军司令汤丙会"高,实在是高"的精彩配戏,一时间"鬼子日语"在全国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下自然也是滚瓜烂熟琅琅上口。
不过,那时候没有学过日语,虽然鬼子日语听得"耳熟",却未必"能详",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信不信由着各位,我学日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直想知道《地道战》里的"鬼子日语"到底是真日语还是假日语,就好比"马尾巴的功能"那样,不搞清楚就会像系在心里的一个疙瘩,总是堵得慌。现在好了,不但有了一点日语基础,而且也搞到了《地道战》的视频,12个经典镜头里山田小队长的台词听下来,总算是理出了一点头绪。
仔细分析一下,《地道战》里的"鬼子日语"有三种套路。第一种是使用纯粹的汉语,只不过使用了日本人说话的节奏,可以称为"鬼子腔";第二种是使用纯粹的日语单词或者短语,但是比较粗俗,从不用敬语体系(尊敬语、谦让语、丁宁语),所以是货真价实的"鬼子话";第三种是使用汉语词组,但是按照日语语法习惯排序。
举例来说,《地道战》中山田小队长第一次出镜,伪军司令汤丙会报告"高家庄、赵庄胆敢跟皇军对抗,不当顺民",因而建议"杀他个鸡犬不留"。不料山田却说:"不不不,统统地 回去睡觉!"这句"不不不,统统地回去睡觉!"基本上算是完整准确的汉语句子,只不过听上去节奏上有点疙瘩,像是外国人说话,属于前述第一种套路的"鬼子腔"。
第二种套路的"鬼子话"电影里也有不少,比如山田小队长屁股上中了高传宝一枪之后,恼羞成怒地大喊:"Shiageki(しゃげき射撃)!"就是一例。还有山田指挥日军前进:"totsugeki(とつげき突撃), mae(前)!"和指挥日军开炮:"kore(これ),Shiageki(しゃげき射撃)!"说的都是"鬼子语"。还有一个镜头,鬼子偷袭高家庄,群众和民兵都藏入地道,伪军跑来报告太君:"全村都搜遍了,一个人也没有!"汤司令恶狠狠地说:"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抠出来"。这时只见山田小队长把军刀向地下一指,说了句:"启开!"(音译)我一直不大明白,这个粗俗的鬼子怎么会说这么一个文雅的汉字词"启开"。现在学了一点日语,觉得山田其实说的不是"鬼子腔"的中国话,而是彻头彻尾的"鬼子话":"chika(ちか地下)!"(还请懂日语的朋友指教是不是这样。)
第三种套路,也是山田小队长最擅长的,就是把汉字词组套上日本语法。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比如山田训斥汤司令时说:"你的,真正的军人的不是,战术不懂,嗯?"这里一上来先说"你的"就是日语习惯,说话之前先设定好场景,"你的"还是"我的",然后说宾语,最后才上动词,即 "主 宾 谓"句型:"军人的不是"、"战术不懂",还有"嗯 你们,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高家庄 不消灭 我的 不收兵!"都是如此。此外,日语中有许多叠声词,比如说"ao-ao"(あおあお青々,碧绿的意思)、aka-aka(あかあか赤々,通红的意思)、iro-iro(いろいろ色々,各种各样的意思)、amoi-omoi(おもいおもい思い思い,各行其是的意思)、kasu-kasu(かすかす,好不容易的意思)等等。所以《地道战》中山田小队长说话也喜欢使用叠声词,只不过是把汉语词重复了,比如说"八路的,狡猾狡猾地",以及其他抗日电影中常出现的"死啦死啦地"、"你地,良心大大地坏了"都是这样的例子。
我们通过《地道战》的经典镜头把"鬼子日语"的几个套路搞清楚了,但是60年代中国电影里"鬼子们"为什么会说这样怪异的日语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近年来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剧有日本演员参加演出,比如扮演"鬼子"的"专业户"矢野浩二在剧中都是说一口地道日语,通过字幕或者翻译官来让观众明白,不再说"鬼子日语"。矢野浩二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上谈到"鬼子日语"的时候也证实:"鬼子日语"不是日语,日本人也没有"死啦死啦地","良心大大地坏了"这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