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日、韩文字的“三国演绎”(1)

国际公务员奇记 作者:翟华


我常和日本人、韩国人打交道。在西方人眼里,中、日、韩三国人在长相上是没有什么大区别的,但是在我们三国人自己可不这么看。我时常想:总有那么一天,一定会出现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把中、日、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写成《新三国演义》。这部书说不定比罗贯中的魏、蜀、吴《三国演义》更受中、日、韩读者欢迎。不过,写中、日、韩《新三国演义》,不仅要求这位小说家有罗贯中的大气和文学素养,还要先学会中、日、韩三国的语言。如果这位小说家学了这三门语言,说不定会先动笔写一本关于中、日、韩文字的《三国演绎》。

我到韩国参观历史博物馆,当讲到日本吞并朝鲜时,他们描述日本侵略者用的词是"倭寇"。这个"倭"字是什么意思?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倭,顺儿。"段玉裁注为:"倭与委义略同。委,随也,随从也"。公元57年,汉光武帝授给倭王"汉委奴国王"金印,表达居高临下的主仆关系。没想到韩国也用这个"倭"字称呼日本,逞口舌之快。虽然韩国比日本小,但是在文化上却有一定的优越感,因为汉字进入日本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朝鲜半岛,连笔墨纸砚都是韩族"渡来人"带进日本的。虽然日本人的汉字最初是从朝鲜半岛过去的,但是韩国人自己(特别是普通百姓)一直没有真正掌握汉字。1443年,李氏朝鲜的世宗大王召集专家,根据朝鲜语的音韵结构以及中国音韵学发明了28个拼字零件(后来其中四个音消失,剩下了24个)专门记录朝鲜语音韵的"谚文"(又称"训民正音")。要从发音上来说,韩国文字确实简单,而且一些拼字零件的形状与舌头运动和口腔的形状相关,是一种象(口)形字。所以比较容易记忆。我买过一本书叫做《40分钟学会拼读韩语》,果然一个时辰之后就会拼读韩语了。随后,凭着这点儿功夫,我还会在Word里输入韩语。

比如"金正日"的"金"字,就是"辫"。请注意看这个"辫"字,是由三个零件构成:第一个是"ぁ",从喉咙深处发出的辅音[g](个)音,"ぁ"有模仿喉咙发音部位意思;第二个零件是"び",不消说是[i](一)音;而第三个零件"け",看形状不知您是否可以猜出这是闭口音[m](摸),"辫"=kim。怎么样,韩语拼音就这么简单。

韩语谚文虽说比汉字要简单很多,但是在世宗发明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登大雅之堂,汉字仍然在上层社会知识分子间流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日本的"倭寇"在 1910年入侵韩国,企图推广日语。日本人的文化霸权触动了韩国人的民族自尊,他们在拒绝日文的同时,把"baby"和脏水一起泼掉,基本上放弃汉字(要知道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二战后谚文终于成为主流。在今天的韩国报章上几乎已经看不到汉字,但是你要是仔细听,却还能分辨出很多与现代汉字或词相同或相近的声音。要不信你请韩国朋友用韩语念一遍"措茄刮惫(大韩民国)",整个就是普通话"大韩民国"的发音,比一些中国人发音还准。韩语的这一特征与日语正相反,报章上充斥汉字,但是念起来我们较少听出与现代汉字发音相近的声音。所以,中国人到了日本,虽然听不懂日本话,但是放眼望去满街是汉字,看着亲切;而到了韩国,虽然看不懂韩文,但是听起来却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声音。

因为韩语中很多单词源于汉语,这其中又有很多发音相同,仅仅使用谚文书写,若无上下文,可能导致无法直接确切地把握其含义甚至误解。以韩语中"荐档(sudo)"一词为例,其对应的汉字词汇有(左为韩文汉字,右为中文解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