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魏源对夷人的态度,所以不用"美"字,而用"弥利坚"代替"大亚美理驾"。1843年,魏源编撰的五十卷本《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魏源在书中说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在这部书中,魏源将美洲称为"墨利加州",但称"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为"弥利坚"。魏源在书中写道:"以海夷攻海夷之法如何?筹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请先陈其形势:英夷所惮之仇国三:曰俄罗斯,曰佛兰西,曰弥利坚。"然而,《海国图志》问世后遭到政府非议(reproach)和学界冷落(ignore),却在同样遭到夷人欺凌(humiliated)的邻邦日本大红大紫,成为日本维新派(reformers)的启蒙读物(enlightenment book)。梁启超先生在回顾明治维新的成功历史时,曾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我认为,就在这本书的影响之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日本的翻译就成为了"弥利坚合众国",取代了"亚墨利加合众国"。因为"弥"稍显生僻,笔画又多("弥"字的繁体为" "),所以"弥利坚"又演化为"米利坚"。1873年,日本学者冈(岡)千仭、河野通之翻译出版的历史书《米利堅志》 已经把"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称为"米利坚"了,简称"米国"。
我引经据典说了这么半天,可能把原本简单的一件事情说复杂了。其实日本人为什么把美国叫"米国"这个问题,蒋介石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经回答过。1934年7月蒋介石在对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的题为"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演讲中有一番高论,他认为"美国在中国叫 美利坚',而他日本则叫 米利坚',亦叫做 米国'。米原来是人们一种必需的食粮,他拿这个字来叫美国,意思就是决心要把美国吃下去!" 不知道是不是美国人相信了蒋委员长的说法,反正战后日本与美国签订的所有条约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日语正式翻译是"アメリカ合众国",既不"美",也无"米"。
当然,蒋介石说日本吃"米国"还真有些预见性。不但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狠狠地咬了一口,而且战后饥饿的日本人还吃上靠美国运来的救济面粉。所以在日本,面粉也可以称作是"メリケン粉(Merikan粉)"。"Merikan"就是 "米利坚","メリケン粉"就是指来自"米国"的面。所以,从粮食的角度看,日本把"米国"叫"面国"可能更合理些。
关键词
"匪夷所思"与"Chinese boxes"
"匪夷所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言行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用英语说就是"outrageous ideas"。词典的解释是把"匪"同"非"字,"夷"指"平常"。这是标准的解释,但是也有人认为"匪夷"指蛮夷,所以"匪夷所思"就是指对中国人来说不可理喻的想法。无独有偶,在西方语言中,也往往用"中国"这个词泛指不可理喻之事。英语里有"中国迷宫(Chinese puzzle)"的说法,任何晦涩难懂的事都可以用这个词形容。另外,"中国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国小玩艺儿,现引喻复杂之事;"中国拷贝(Chinese copy)"指一个把原件缺点和疵点都完满地复制的拷贝方式。在法国也是一样,法国人碰到看不明白的事情就说:"C'est du Chinois (这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