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儿童多动症的防治(1)

怎么养孩子不生病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有家长反映:我儿子6岁了,无论上学前班、在学校都比别的小朋友好动。据老师反映,他在学校“不受控制”,到处跑来跑去。比如,把走廊里的东西撞倒,把同学的东西抢走。做早操时,不愿好好排队,不是自己转来转去,就是推前后的小朋友。上课时也不安分,要么不听讲,自己玩,把铅笔盒拆了装,装了拆,被老师批评后才肯坐好。要么就是上课过分“积极”,抢着回答问题。最过分的一次居然跑到讲台上和老师抢着说话。午睡也不好好睡,躺下就玩,或和同学说话。在家也活泼好动,不愿意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不过碰到爱看的动画片倒能安安静静地看一个小时,可等动画片一完,又动个不停。我们实在没办法,打过他,他哭叫着直说以后不敢了,可没过几天又是老样子。据老师反映,儿子其实非常聪明,只要他专心学习,有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所以学习成绩才不好。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充满了无奈、烦恼,有时甚至是愤怒。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多动症”这个词,真不敢想象孩子会被确定为“多动症”。可是一般来讲,调皮、淘气应该是孩子的天性呀,这两者家长应该如何区分,自己孩子是属于哪种情况呢?应该如何纠正才能改掉他的这些坏毛病呢?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该病的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精神不集中、过分活动、任性冲动、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患病率高而又缺乏治愈的方法,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该病在学龄期发病,呈慢性过程,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导致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低自尊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儿童行为问题有明显增长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累计占学龄儿童的5%~15%,且男孩远比女孩多。儿童多动症有50%~80%的病例可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有30%~50%的病例可持续到成人期。因此,人们认识到儿童多动症不仅仅是一种儿童障碍,在对多动儿童随访15~20年后发现,多动儿童成年后所达到的文化程度较次于同龄青年,约15%未能进入初中(对照组仅1%),多动儿童成年后职业层次较低。对本症有数十年追踪的多篇报道显示,预后并不十分乐观。一些追踪长达10~30年的前瞻性研究报道,发现ADHD成人仍有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成瘾、伙伴关系不良、自尊心低下、成就低下、注意障碍、易冲动、不安分等问题。

儿童多动症的确切病因学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涉及社会心理因素,一般研究认为不良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对患病及预后均有明显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学病因的研究曾涉及广泛的范围,某些食品添加剂、毒物、外伤、产伤等均对该病有一定的影响。该病从生物化学、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到目前尚未找到肯定的与该症发病有关的原因,多动症很可能是由不同社会心理和生物学因素所致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迄今尚不明确,而各种检查如多种实验室检验、脑电图、心理测试、皮肤试验、软性神经体征等,虽属客观指标,但用于诊断该病,均不够理想,仅可作为辅助依据,所以目前国际、国内以病史(行为量表)作为诊断依据。

治疗此病的西药首选利他林,是中枢神经兴奋剂,主要影响吲哚类和儿茶酚胺系统,通过抑制多巴胺转运蛋白起效。虽具有一定疗效(有效率70%、显效率40%),但服药疗程长,目前多主张服药要坚持到青春期,甚至部分病人要连续服药终生。大多数患儿因其不良反应,用药依从性差。短期反应有: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入睡困难、情绪异常、抽动障碍、精神病等;长期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利他林的生长抑制作用有报道,尤其在剂量较大时生长减速较明显,且接受治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