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历史却并不会因为这些悲苦的记忆而停下脚步,在它还没有进入到下一个轨道的时候,所有的混乱依然继续。因为战事不断,古人想出来修长城这个主意。虽然长城可以抵挡得住一时的外敌入侵,但在修建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却是一点也不比战争消耗的少。
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便假托秦代修筑长城之事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从饮马长城窟开始点题,醒目直接地进入了主题。一个征夫无法忍受地对监管修筑长城的官吏诉苦道:"我已经到了服刑期满的日子了,千万不要延迟我的归期。"全篇以对话的形式写成,描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的这一首诗歌,是通过描写修筑长城所带给人们苦难,来影射那个时代的哀风悲鸣,故事在逐渐地延伸,让人看到了不幸还在无止境地蔓延。
征夫提醒之后,官吏却并不放行,只是打着官腔的说官府自有定夺,这让归期已到的征夫十分不满,他认为大丈夫如果要死,最好就战死沙场,轰轰烈烈。好过在这里窝窝囊囊地做苦工。但他的怨言又有何用呢?战事一日不停,长城就不能停止修建。
如果要怨,也只能怨这无休止的战争。长城绵延万里,何时才能修筑完,可是生命有限,如果将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修筑长城上面,那几时才能为自己打算和考虑。不论征夫作何打算,他都无法违抗官府的命令。
陈琳在这首诗歌中,用征夫绝望的心情来意寓当时的纷乱时代。与建安七子其他人相比,陈琳相对年长,所以,他对汉末魏初的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有着切身刻骨的体会。
同王粲一样,这个男人同样因为心中坚挺的信念,在混沌之中,依然目清如许,他看得见硝烟散尽后的清平世界。所以,陈琳的为人,始终耿直不阿,因此周旋于官场纠葛中的他几度险些遇害。
陈琳在追随曹操之前,曾效力于袁绍,多次写文章辱骂曹操,历数他的罪行。后来陈琳被曹操俘虏,曹操惜才,便安抚陈琳,没有将他斩杀,反而收为部下。
改旗易帜的滋味大概不是很好受,尤其像陈琳这样气节高尚的文人来说,心情更是难以平复。如果不是曹操真心待他,想必他也不会追随曹操后半生,直到最后染病身亡。正如同他在诗歌中所讲到的,丈夫与妻子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虽然有着许多的阻隔,但却是不能被改变的。正是因为曹操和陈琳同样有着拯救这个时代的信念,陈琳才能最后安心辅佐曹氏,这其间的关系,便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只有惺惺相惜,才能做到目标一致。
诚如诗中所讲,虽然明知道丈夫生死难料,但妻子甘愿以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等待丈夫最终的归来。征夫与妻子之间的这份情感在那个纷乱的时局中尤为可贵。正因为知道艰难,所以才越加珍惜。
陈琳的这一首诗歌,给那个黑暗的年代增添了少许的光亮。可以说,这是陈琳饱览民间疾苦,然后与自身所受之苦相融合,迸发出的情感汇总。
高会时不娱,覊客难为心。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林。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惆怅忘旋反,歔欷涕沾襟。
陈琳《无题》
这位才子在历经世事苦难的同时,不忘记将战争所带来的硝烟和征伐所引起的离别留在文字中。他和王粲之所以可以成为战友,也便是他们心中共同坚守着一个对未来和平的憧憬。
他们行走于荒芜的田埂之上,笔端写下那些目触所及的悲哀。或许他们那个时候就知道,有朝一日,人们会从他们的文字中,再次复原千年前的那些场景,为之叹息,为之哀伤。又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不屈的背影,迎风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