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商的内容2

著名企业求职面试指南 作者:郭晓博


8.2.3 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指为了超越回报和地位的原因而努力工作的激情,以及充满活力和有决心的追求目标的倾向。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陷入怎样的困境,总能鼓励自己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乐观的驱动力。

现在自我激励在职场中存在较为普遍。按照马斯洛的关于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最高的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个人价值发挥的最高境界。作为职场人士,在激励我们周围团队成员的同时,也要做到自我激励。

1.自我激励的作用

一位年轻人充满自信地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应聘做会计工作。面试的时候,这位年轻人的自信给他的面试官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通用公司只有一个会计的招聘名额,面试官告诉他,竞争这个职位的人很多,而且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可能很难胜任这个职位。但是这个年轻人根本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困难,相反,他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自我激励、自我规划的人。

正是由于年轻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规划能力,他被录用了。录用这位年轻人的面试官这样说:“我刚刚雇用了一个想成为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这位年轻人就是罗杰?史密斯,1981年以来,他一直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自我激励,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前进、成长,也只有学会自我激励,我们才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充足的自信。

2.自我激励的方法

成长的道路就是我们塑造自我的过程,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是选择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是选择悲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思想上的这种抉择可能给我们带来激励,也可能阻滞我们的前进。

清晰的目标规划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完善自我却不仅限于规划目标。要真正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就必须奋起行动。莎士比亚说过:“行动胜过雄辩。”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个自我激励的方法。

树立目标: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我们要有一个每天早晨醒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它应是我们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必须立刻着手建立,而不要往后拖延。我们随时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改变,但不能一刻没有目标。

离开温室:不断在困难中挑战、激励自己。告诉自己不要躺倒温室里享受。温室只是避风港,不是我们的目标。它只是我们心中准备迎接下次挑战之前放松自己和恢复元气的地方。

控制情绪:人在开心的时候,体内就会发生很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新的动力。但是不要总想在自身之外寻开心。能让我们开心的事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上。因此,让我们找出自身的情绪高涨期来不断激励自己。

调高目标:许多人都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设定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使他们失去了动力。如果我们的目标不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也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是,订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

增加紧迫感:自以为时间充足无益于我们享受人生。然而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假装自己的时间无限漫长。只有在心血来潮的那天才会筹划大事业,将目标和梦想寄托在虚幻的海洋之中。其实,直面死亡未必非要等到生命耗尽的那一刻。事实上,如果我们能逼真地想象自己的弥留之际,那么一定会物极必反,产生一种再生的感觉,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紧迫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撇开朋友:对于那些不支持你追求目标的“朋友”,一定要敬而远之。你交往的人会改变你的生活。与愤世嫉俗的人成为朋友,他们会拉你沉沦。结交那些希望你快乐、成功的人,你就在追求快乐和成功的路上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具有感染力。因此与乐观的人为伴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希望。

直面恐惧:世界上最神秘的秘密就是—战胜恐惧之后迎来的是某种安全有益的东西。哪怕克服的只是小小的恐惧,也能够增强我们改变自己生活的信心。如果一味地想要避开恐惧,恐惧会像疯狗一样穷追不舍。此时,最可怕的莫过于自我欺骗,只有直面恐惧,我们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做好调整计划:追求目标的道路绝非坦途。它是一条波浪线,有起有落。但我们可以安排自己的休整点。事先看看我们的时间表,标出放松、调整、恢复元气的时间。即使我们现在感觉不错,也要准备好调整计划,这样才是明智之举。在自己事业的波峰,我们要给自己安排休整点。安排出一大段时间让自己休息一下,哪怕是离开自己挚爱的工作也要如此。只有这样,在我们重新投入工作的时候才能更富有激情。

直面困难: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只是针对一个问题的。困难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不过是一场艰辛的比赛。如果把困难看作是对自己的诅咒,我们就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动力。如果学会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我们就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直面困难。

首先要感觉好:很多人认为,人们一旦达到了某个目标就会感到身心舒畅。但问题是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目标。把快乐建立在还没有拥有的事情上,无异于剥夺自己创造快乐的能力。要记住,快乐是我们的天赋权利。首先要有良好的感觉,让我们在完善自我的整个旅途中充满快乐,而不必非要等到成功的最后一刻才去感受属于自己的欢乐。

加强排练:先“排演”一场很复杂的战斗。如果手上有棘手的工作而自己又犹豫不决,不妨挑选一件更难的事来做。生活挑战我们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来挑战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成功的真谛就在于:我们对自己越苛刻,生活就对我们越宽容;我们对自己越宽容,生活就对我们越苛刻。

立足现在:锻炼自己立即行动的能力。充分利用自己对现实的认知力。不沉浸在过去,也不沉迷于未来,要着眼于今天。当然也要有梦想、筹划和制订创造目标的时间。不过,在这一切就绪之后,一定要脚踏实地、着眼现在。要把全部生命凝聚在此时此刻。

敢于竞争:竞争让我们成长,无论你有多么出色,总会有比你更出色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谦虚。努力超越别人,可以使我们更深地认识到自己;努力超越别人,让我们敢于竞争、乐于竞争。不管是在哪里,都要积极竞争,要以满怀快乐的心情去竞争。要明白超越别人远没有超越自己更重要。

自我反省:大多数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来了解自己。如果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辞,就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那么我们将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因此,只可以把别人的赞扬当作自己生活中的点缀,而不能当成自己的自我认识。人生应该由自己把握,不应该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并完善自我。

走向危机:危机能让我们竭尽全力。忽视这种现象,我们往往会沉迷于舒适的生活,选择各种越来越轻松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生活风平浪静,这才是最大的危机。当然,我们也不必坐等危机或悲剧的到来,挑战自我就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源泉。

精雕细琢:创造自我就像完成一件雕像一样,不要怕精雕细琢。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件正在雕琢的杰作,那么我们也许就会乐于在细微处做出改变。一件小事做得与众不同也能让我们获得进步。总之,无论多么小的变化,每一点对于我们都很重要。

敢于犯错: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能做好。在我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放在一边,或等待灵感的降临。这样无助于我们完善自己。如果有些事你知道必须去做却又提不起精神,那么尽管去做,不要害怕犯错或完不成。抱着一种打趣的心情来看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做起来了,就会乐在其中。

不要害怕拒绝:不要消极地去接受别人的拒绝,而是要积极地去面对。在你的要求落空时,把这种拒绝当成一个问题:“我能不能再多一点创意呢?”不要听见“不”字就想打退堂鼓。应该让这种拒绝成为激励你前进的动力。

尽量放松:面对任何困难都要尽量放松。当你不再紧张时,你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动力在不断增加。你会明白,没有什么能打倒你。自己能做到的事不用祈求上天赐予你勇气,只要放松下来,你就可以产生迎接任何磨难的勇气。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但是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就越会在这种迷惘中让人生中的机会悄然流逝。只有重视今天我们才能把握未来,自我激励的力量才能够源源不断。

8.2.4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的一种方式。

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具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也是最值得大家的信任的人。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道德标准,而没有从个人发展与成功的角度去阐述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

1.同理心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通常起源于彼此之间的误解,或者是一方态度咄咄逼人,或者是一方拉不下脸来,或者是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是过于固执己见……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于此。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的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体谅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公式可言,只能是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设想他们所想要、所需求的东西,他们能做的事,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关心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爱,需要对别人的处境做换位思考。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再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就变得愉快、和谐。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它体现在,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社会中取得成功。

相互的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是真诚,越是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对你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要求你去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由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2.了解范围

(1)对他人感情的了解

感情包括情感和情绪。对人表情的了解,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这是直接获得交往信息的方法,虽然人具有双重性格,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总是通过他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内心和外表是统一的。如一个人眉飞色舞、喜笑颜开,一定是心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定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可以说,喜怒哀乐就是人内心世界的晴雨表。

(2)对他人情绪的了解

对人的情绪认知包括对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理行为的了解。通常主要是对人的心境进行了解。如日常交往中,出色的领导会关心同事与部下,亲密的伙伴会互相关心,慈爱的家长会关心自己的孩子。人的心境是一种比较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当人的心境处于一种不顺心、不愉快,或者沮丧、悲伤、疑惑等状态时,尤其需要关心与帮助,这时候的关怀就是雪中送炭。

人的双重性格并非无法认识,如强装笑脸、故作愁容、笑里藏刀、虚情假意等可隐藏一时,难以掩盖永久、滴水不漏,往往是在激情状态下,即狂喜、暴怒、强悲、极愤、急躁等短促爆发式情感支配下表露出来。

(3)对他人能力的了解

能力指人适应社会的本领和本事。人的能力有很多种,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等。一般说来,生活中一个能吸引或团结他人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如领导吸引群众、作家吸引读者、歌唱家吸引观众、科学家吸引同行等。能力有高下之分,最佳的能力或“能者”,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吸收和借鉴别人的能力,甚至组织和借用别人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自己。

(4)对他人倾向的了解

包括对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了解。社会交往中需要对个人倾向作出积极了解的内容是很多的,未必就能兼顾到各个方面,大多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自我实现或社会化会使人产生交往欲望,交往通常是有一定动机的,这种动机是真诚的、友善的?还是虚假的、权宜的?是来求助的?还是来交流的?彼此交往要有共同的兴趣,所谓趣味相投就是说只有有了共同的爱好才能够深入的交往,如集邮迷、戏迷就容易谈在一起。兴趣也要作出判断与认知,如是短期兴趣还是长期兴趣?是真兴趣还是假兴趣?是专业兴趣还是业余兴趣等?人的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和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不同的人,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交往、互相理解。

(5)对他人个性特征的了解

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其中能力包含了智力,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能力也影响人的气质和性格,有能力的人经常充满自信心,气质沉稳,充满理智,办事有条不紊,举重若轻。人的性格代表了人对社会的态度,并会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的性格也有好坏之分,不管是作为管理者还是交友,都要注意认识人的性格。

8.2.5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能够建立和管理关系网络,能够找到共同的立场和亲善关系的能力。充分掌握这项能力的人会有好的人缘,在复杂的群体中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被人推崇。社交能力在工作生活中十分重要,也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直接体现。

1.社交的基本原则

人际关系虽然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其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遵循的。社交所涉及的主要原则有九项。

(1)择善原则

是指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时候,不是盲目从事,而是要有所选择地进行。在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己与交往对象相互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如果是有益的,就采取积极态度;如果是有害的,就要坚决放弃。

(2)调衡原则

是指协调好,平衡各种关系,使他们相互之间互不冲突、互不干扰。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能过多或不足。过多就会忙于交往,影响自己履行岗位职责,不足就会使自己陷于孤独苦闷,导致信息闭塞、孤立无援,使自己减少了发挥能力的机会与范围。所以要经常协调平衡人们的需要与时间、精力之间的关系。

(3)积极原则

是指在社交活动中要主动,态度要热情。主动的作用还表现在文明礼貌的用语中,还表现在热情的交往态度上。热情比任何暴力都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没有了热情,人际关系也将会变得冷漠且暗淡。

(4)真诚原则

真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基本的原则。信息反馈原理告诉我们:有良好的信息输出,才能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融。

(5)理解原则

主要是指关系双方在人际行为中互相设身处地、互相同情和谅解。关系主体双方要互相了解对方的理想、抱负、人格等情况;了解彼此之间的权利、需要、义务和行为方式。要相互体谅、互相包涵、不斤斤计较、吹毛求疵。要善于“心理换位”思考,这样,不管在平常交往,还是在主体双方发生矛盾、产生冲突时,都能妥善处理。

(6)守信原则

是在人际关系中讲求信用、遵守诺言。在交往中不要轻诺,不轻诺是诚实守信的重要保证。要严守对方的秘密,不炫耀和披露大家不知道的隐私,也不要依据自己的臆想来揣测对方如何如何。

(7)平等原则

尊重他人的自尊和感情,不干涉他人的生活,人格上平等。在交往中,情感对等、价值对等、地位对等、交往频率对等。如通信交往,次数基本对等;单位交往,科长接待科长。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交往的对象,寻求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方法,关心、体谅、理解他人。平等具体体现在政治平等、法律平等、经济平等和人格平等等方面。

(8)相容原则

相容即宽容,是指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小过、容人之短、有忍耐性。相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讲原则,容人正是为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有谦让精神,做到有理也让人;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9)适度原则

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切行为都要得体,要合乎分寸,要恰到好处。这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质、量、度观点在人际交往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2.社交的技巧

(1)注意外表形象

良好的个人形象是事业成功的一个有利条件。一个外表形象很好的人,往往比形象一般的人更容易获得机会。

(2)积极主动交往

如果清高自傲、孤芳自赏,不会与人合作,缺乏团队精神,就很容易让领导和同事对你产生看法,在工作中就很难得到别人积极主动地帮助与配合。所以应该经常主动地与同事和上下级之间进行沟通,和大家打成一片,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其实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3)学会幽默健谈

幽默是人类语言智慧的最高境界。一个说话幽默风趣的人,当然比木讷呆板的人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这种能力除了个别天赋之外,更多地可以通过平时多积累充电、广泛培养兴趣爱好来培养。具备了这项能力,在和各种类型的人交往时,就会很容易寻找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适当赞美别人

人人都愿意听好话。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之语,常常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然这里面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注意赞美要做到适度和自然,否则过犹不及。

(5)善于控制情绪

在工作中难免碰到各种挫折、委屈和误解,这时要注意努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一些细小的人际摩擦和矛盾而动辄闹情绪、惹麻烦,影响团结,更不能因为情绪不好而影响了工作,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打交道,难以在工作中进行人与人之间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6)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也叫移情。所谓的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去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情去理解这个世界。积极与他人的思想感情进行互动,要意识到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这样才能实现与别人的情感交流。

(7)树立开放心态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与人说话,躲躲闪闪讳莫如深,就容易使人产生距离感。人们之间交往的成败与否、人际关系能否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自我暴露区域的大小。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对别人开放的区域越大,也就可以获得与之相接近的开放区域。所以,要想了解别人,先要让别人了解自己。

(8)容忍不同的观点

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于别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要以压倒对方的观点为前提。能容忍对立的观点是建立合作关系的一个基础。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可能会有完全相反的立场。例如,你设计的一个工作方案,自己的感觉是非常完美的,然而在批评者的眼中就会有许多不足。有不同观点的时候不要急于反驳,先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为什么别人会与自己的观点不同?坚持但不固守原则,有自己的观点却不固执。适当地做出让步,给对方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样更容易达成共识,赢得尊重。

(9)倾听与反馈

与别人谈话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听取对方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观点是传递自己尊重的一个重要信号。不要急于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人际交往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急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其实,有理不在言高,事实早晚会澄清的,倾听一下对方的观点,可以更容易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对别人的微笑,也要还以同样的微笑;在别人做得很努力、有成效的时候,要给予真心的赞美;对于下属工作中的不足,要首先肯定其工作中的长处,然后再批评其不足,这样不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适当地反馈可以进一步加深沟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