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彼此身上看见孤独(11)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 作者:(英)贝利


我猜,这位个性刚强、高傲、喜欢嘲讽世人的女小说家在艾丽斯面前所流露的孤独和无助,肯定让她深受感动――她很欣赏伊莉莎白的作品(尽管没看过几部小说),而且,那个时候她也很珍惜她们俩之间的友情。感动之余,艾丽斯也一反常态,毫不保留地向伊莉莎白倾吐她自己的心事。后来艾丽斯告诉我,伊莉莎白竭力劝她结婚,免得老来无伴,寂寞凄凉。离开爱尔兰前夕,艾丽斯向伊莉莎白提起我这个人;她也告诉伊莉莎白,她打算在牛津附近的乡下买一栋房子。伊莉莎白(那时我还没跟她见过面)要艾丽斯代她向我问好,她也祝我们顺利找到理想的房屋。

然而,艾丽斯从爱尔兰回来了,我却必须告诉她,她看上的那栋房子被别人买走啦。但我并没向她招认,由于我行事太过谨慎保守,又欠缺买卖技巧和理财知识,煮熟的鸭子才会飞掉的。事实是,除了妒忌(我总觉得她爱那栋房子甚于爱我),我对那栋房子感到非常不放心。不知怎的,我老是觉得这间房屋怪怪的,很不对劲。艾丽斯迷上了它那独特的风貌和周遭乡野的美景,而且更难得的是,它就坐落在温德拉什河畔,因此,对它可能具有的一些缺点,艾丽斯也就不怎么在乎。果然,几个星期后,中介商就打电话告诉我,原先那位买主不想要这栋房子了,我们可以按照当初我们出的价钱买下它。这项讯息,我也隐瞒了艾丽斯,因为那时她已经看上另一栋房子,早就忘掉原先这栋了。

之前,我从没见过伊莉莎白,但我读过她的每一部作品――这些年来,我沉迷在她的长短篇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中,觉得十分快乐。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 心死 》(The Death of the Heart )。后来跟她见了面,一时冲动,我告诉她我最喜欢她这部小说,不料她听了却很不高兴。她自己很不喜欢这本书;她感到不解,这样的作品竟然深受批评家和读者欢迎。她希望读者把她最新的作品(不论是哪一部)看成是她一生作品中最耐人寻味、最具挑选性、最出人意表的一部。她最近的两部小说《 小姑娘们 》和《 伊娃?特劳德 》(Eva Trout )确实具备这些特质,但在我看来,这两部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又回到了那个神奇的、完全属于她的世界――濒临大海的伦尼沼地和那个名叫海锡的小城。伊莉莎白小时候居住在这儿,直到母亲过世,而在牛津度过一段日子后,她又回到海锡,在附近山丘上买了一栋小屋。显然,她也晓得,返回自己曾经有过一段快乐时光的地方(后来在偶然的机会里,她把这个地方塑造成鲜明的、充满喜剧风味的小说世界),是一项错误。也许她并不知道这一点――在某些方面,伊莉莎白是一个非常单纯、没有心机的女人。她从没向我们谈起这件事,但每次跟艾丽斯探访她时,我总是觉得,她返回海锡定居的实验已经失败了,尽管在那儿她随时可以找到一群“酒肉朋友”,而置身在乡野的文盲世界中,她也不会感到不自在。那儿的乡野,就像她在《 小姑娘们 》中描写的那个世界;《 心死 》这部小说的主人翁赫康布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当伊莉莎白返回牛津,在伍斯托克路大熊旅馆添建的楼舍中租下几个房间,准备定居下来时,健康已经出现了红灯。她罹患喉癌――这个老烟枪每天得抽60支香烟,连吃饭的时候也得在嘴角叼根烟――所幸,动过手术后她复元得很好,常常到我们家来串门子,跟我们聚聚。有一年我在牛津大学开一门“简?奥斯汀专题”课。出乎我的意料,她竟然要求我让她旁听。第一天上课,看见她大大咧咧坐在教室里,我心里感到很紧张,后来却发现她态度非常和善,只管静静坐着旁听,偶尔发言,提出一两个鞭辟入里的问题,或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一些补充和评论,以示鼓励。虽然不是学院出身,但她博览群书,独具慧眼,可说是一位天生的批评家;她的见解非常尖锐,往往一针见血,但却又不失幽默风趣。约莫就在这个时候,她受邀到美国一所大学担任访问学人,受到热烈的欢迎,学生对这位容貌端庄、举止高雅的英国女小说家,真是又敬又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