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表达力为立身之本
所谓口才,就是说话的才能。它是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使主题表达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的口语表达策略,是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因为是人才,才能够纵横天下,无往而不胜。
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宣布了一份新的业绩审核制度,对人员组成体系进行了一次很大的革新,引起了公司业务部不小的震荡。业务部里的人为此议论纷纷,总的来说是多数同意少数抗议。正在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时,经理走了进来。大家立刻住嘴,各忙各的活。
经理当然知道这些人在讨论什么,他想借这个时机整一整抗议他的人。于是,他当着大家的面,问资历最浅的业务员李卫:“李卫,对于新的业绩审核制度,大家的看法怎样?”
“经理,有的同意,有的抗议。”李卫回应。
“哦?那你的态度是……”经理设下了套子。
“经理,我同意同事们的看法。”李卫巧妙地回避了陷阱。
李卫的回应很高明。因为,在经理问“大家的看法怎样”这个问题时,李卫选择了基本如实地汇报,即“有的同意,有的抗议”。但他没有画蛇添足地具体说明“多数同意”和“少数抗议”。如果他说得太具体了,势必招来坚持抗议立场的同事们的仇恨。接下来,面临经理设下的套子“你的态度是……”,李卫更是不敢怠慢。我们暂且不论他的态度怎样,总之,不论他回答“同意”或者“抗议”,都会招致一些同事的仇恨。如果他回应同意,难免有人怀疑他拍马逢迎;如果他说抗议,又会被经理抓个典型杀鸡儆猴。所以,他用“我同意同事们的看法”这个隐语,轻易地化解了危机。
经理原本想借李卫的态度来借题发挥,但没有如愿,于是又生一计,开门见山说:“哪些人同意,哪些人抗议?”李卫被逼得没有退路了,只得把头转向同事们,问:“刚才是哪些人同意?”不露丝毫痕迹地将烫手的山芋丢给同事。
大概有人会担心,这样的回应会不会惹来怨恨?我想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谁都喜欢聪明善谈的人,况且,业务部门非常需要这种精于权衡、善于语言的人才。而随意“出卖”同事的人最多只是被领导利用一下,得不到领导真正的青睐,同时也不会受到同事的欢迎,因为这样的人说不定哪一天也会把领导、把公司利益给出卖了。
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一次竞选中,参加过战争的士兵爱伦和参加过战争的陶克将军竞选国聚会会议员。陶克将军在战争中功勋卓著,战后曾任过三次国聚会会议员,爱伦显然处于劣势。然而,一场竞选演说之后,爱伦却击败陶克取得了胜利。
陶克将军在竞选时说:“诸位同胞们,记得就在17年前的今天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座山与敌人鏖战,通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森林里睡了一个晚上。要是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时,也不要忘记那个吃尽苦头、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陶克将军罗列自己的战绩,想唤起选民们对他的信任。他的演讲果真激起了一阵掌声和欢呼。
轮到爱伦演说了,他用低缓深沉的声音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了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这还不算,当他在森林安睡时,我还携带着武器站在荒原之上,守卫着他。”他的语音一落,立刻引起了选民们更加热烈的掌声。
爱伦作为一个参战的小兵,要和将军比战功显然会处于劣势。所以,爱伦避开战功不谈,只选取了战争年月在森林里露宿这一个小小的片断。通过这个片断,他让选民们清楚将军的赫赫战功其实是由千万个和自己一样默默无闻的小兵汇成的。他还用真相说明在战争年月,小兵们比将军更艰辛,要面临更多危险。显然,这些话更能感动同样默默无闻的选民们的心。而更巧妙的是他的话中没有半个诋毁将军战功的词语。不胆怯才能练好口才
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因此,这也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心理特点。根据世界著名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的调查,在大学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学生在刚开始上台演讲时都有一定的恐惧感;而在卡耐基成人演讲口才训练班里,课程刚开始时惧怕上台演讲的学员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
一般来说,即使是职业演说者,也从来不能完全克服登台的恐惧,他们在开始演讲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怯意。这种怯意在开头的几句话里会表现出来,只不过,他们能很快地克服这种怯意,进入镇定的状态。
人们害怕当众说话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习惯于当众说话。因为对于大多数初登讲台的演讲者来说,当众说话是一个未知数,他们并不了解当众演讲是怎样一回事,就不免感到焦虑和恐惧。对于他们而言,那是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情境,要比学打网球或学开汽车还要让人感到繁杂,要使这种可怕的情境变得单纯而轻松,就要靠坚持不懈的练习。
其实,通过练习获得了成功演说的经验后,当众说话会变得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了。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爱德华·威格恩就经历了当众说话、演说时从恐惧到成功的历程。
在爱德华读中学时,一想到要起立作5分钟的演讲,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有一次,即将轮到他演讲的时候,他真的病了,而且,只要一想到演讲的可怕场景,血就直往脑门儿上冲,两颊烧得通红,他不得不到教室后边,把脸贴在冰冷的砖墙上,设法使潮红消去。在大学里,他仍然是这样。有一次,他认真地准备一篇演讲词的开头——“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然而,当他面对听众时,脑袋里却一片空白,他手足无措,结结巴巴地说出开场白,除了“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之外,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词句。于是,他不得不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凝重地走回座位。校长站起来说:“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接着,就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笑声。当时他连死的心都有。
大学毕业后,爱德华一直住在丹佛。这时,关于是否可以“自由银币铸造”的争论风起云涌,他不同意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廉·杰尼斯·布赖恩拥护“自由银币铸造”的观点,并由此感到十分愤怒,于是,他当了手表做路费,回到家乡印第安那州。回到家乡后,他便自告奋勇,就健全的币制发表演说,而在他的听众席上,有不少听众是他的同学。开始时,大学里“亚当斯和杰佛逊已经过世”的那一次演讲又出现在他的脑海。他开始结巴、窒息,眼看就要走向失败了。不过,他本人和听众都顽强地坚持下来。小小的成功使他勇气倍增,于是,他继续往下说了自以为大约15分钟的时间。其实,他已经演讲了一个半小时。结果,以后的几年里,他成了令全世界最感吃惊的人,竟然会把当众演说当成自己的职业。是的,克服胆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取得成功,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
另外,充分的准备是成功演讲的必要保证。
卡耐基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午餐会上,主讲人是个位高权重的政府官员,在演讲开始前,大家都满怀期待地要听他讲述自己部门的工作情况。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位官员并没有作好事前准备。他原本想即兴演讲一番,结果不成。于是,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笔记来。这些笔记显得杂乱无章,像一堆垃圾,一点儿也没有帮上忙。因此,他说起话来便更显得尴尬笨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也变得越来越没有条理,可是他还继续作无谓的挣扎。直到他完全被恐惧所击垮,最后,他坐了下来。
卡耐基认为,这是他所见到的最丢脸的演说家之一。他发表演说的方式,正像卢梭所说的情书的书写方式一样:从不知所云开始,也以不知所云结束。
所以,卡耐基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的演说者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这就像一个人上战场一样,带着有故障的武器,并且身无弹药,怎能奢谈打胜仗呢?
精心地为演讲进行充分的准备,是不是说就得逐字逐句地将演讲稿全部背下来呢?不是的。卡耐基指出,为了保护自我,免得在听众面前脑中一片空白,许多演说者刚开始便一头栽进了记诵的陷阱里。一旦染上这种心理麻醉的瘾,就会不可救药地采用浪费时间的演讲方式,那会毁掉演讲的效果。
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最好是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融入所要演讲的内容之中。应当在你的生活背景中,搜寻有意义、曾经教导你有关人生内涵的经验,然后,整合由这些经验汲取来的思想、概念等,并根据这些对你的演讲题目加以深思,从而使演讲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