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九点领导力(11)

人本教练模式 作者:黄荣华


前面说过,没有人能剥夺你的终极自由,你通过选择成为"你是的人",你才是自己的建筑师。自由和责任是一体的两面,你选择了自己,就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行动以及不采取行动担负起全部的责任。

负责任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有些人认为很多事情与自己无关,他们不去关注,不去研究,当情况变化,需要他们投入这些事情的时候,却无能为力。负责任的人,把自己置身于各种联系之中,在心态上担负责任,在行为上积极主动,负责任的心态为人们带来人生中重要的决定权,带来操之在我内心的自由。

既然负责任是一种心态,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 教练模式认为,人之所以不愿意负责任是因为存在分别心;负责任不是通过外界的强迫而产生的,只有当一个人内心愿意,才能真正负起责任;负责任同样可以被感受到,那就是一个人心态和行为上的主动。

无分别心分别心"一词来自佛法。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的分别心。佛典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说现象世界中的一切差别,都源于人们的这种分别心。《信心铭》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拣择就是分别心,你我就是分别心,它的最大特征,是分彼此,经常在"我,我所"的思维上做反应。《金刚经》所说"人相我相众生相",就是分别心。

人一有分别便纷然失心,动静来了,善恶来了,烦恼来了,喜欢不喜欢也来了。一般人的意识常常随着"六尘"的种种形态而起分别(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例如:这个人长相丑陋,我很讨厌;这个人声音粗哑,我很厌恶;这个人身有臭味,我很恶心;这个人干尽坏事,我很仇视;这个人身体残障,我不喜欢;这个人邪思邪念,我很反感。心有分别,就会生出好恶与烦恼。

大乘佛教认为,要得到彻底的解脱,就必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的分别心,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谓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祖告诉大家,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不起分别心,管你什么生死涅槃,善恶美丑,饥来吃饭困来眠,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任运自在,自在任运,这就是平常心。

有分别心常常让人陷入痛苦和烦恼。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较,才会强迫孩子变成"别人的"孩子。许多人生活在分辨中,用财富作为幸福生活的标准,同人比较,有了"看上不看下"的失衡心态。

分别心从何而来 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不安,分别心来源于知识。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没有对错和善恶的标准,是社会和别人教会了我们这种标准,外在知识学得越多,分别心就会越大。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因此,禅宗否定一切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与其中。

解释起分别心这个概念很容易,但能否不起分别心则是另外一回事。

它不属于知,而属于心态上的行动。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不可能不学习知识,知识和工具让我们适应这个社会,然而,人要不起分别心,就需要凭借人的本性来生活。所以,就像我们的人本模式,内修与外学同等重人本教练模式要,只有通透地了解自己,了解"人",分别心才会逐渐消失。去除分别心,才能够为任何事情负责任,才能在负责任的那一刻体验到内心的自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