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众成其势,一人毁之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译文】

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

【释义】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权势的形成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成就的,而是要依靠众人的力量,每个王朝新政权的建立无不是这样。但是一个没落的政权,只要一个人以摧枯拉朽之力就能将其摧毁。这提醒我们在成就势力时要团结众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在坐拥政权之后,就要小心谨慎,防微杜渐,防止一时疏忽导致大权旁落的后果。

【事典】

平定刘武周、窦建德和王世充后,唐初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武德四年七月甲子,时为秦王的李世民一路上“至长安,世民披黄金甲,齐王元吉、李世勋等25将从其后,铁骑万匹”,真可谓春风得意,威武十分,李渊“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上。冬,十月,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

据史载,天策府的属官计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军咨祭酒二人;典签四人;主簿二人;隶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功、仓、兵、骑、铠、士六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天策府实际上是李世民军事上的顾问决策机构。

随着这一机构的确立和地位的攀升,李世民的政治野心也随之增长,早在平王世充时,李世民和秦王府记室房玄龄“微服”拜访了一位名叫王远知的道士。王远知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据实相告,道士又说:“方做太平天子,愿自借也。”李世民把此话一直记在心里,“眷言风范,无忘寤寐。”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当“天子”的念头原本已经有了,而李建成因“立嫡以长”的惯例成为太子,当他看到、听到、察觉到李世民的政治野心时,不能不“颇相猜忌”。

于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公开,李世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名正言顺,向长兄挑战的意图日渐明显。

对于李世民来说,欲为“天子”的思想一旦形成,接下来该做的事便是开始修路了。

李世民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就自己的势力,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人。关于这方面,其实早在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便有所留心,他在晋阳“密招豪友”,通过“推财养客”的手段,结交了一些地方势力,这些人对李世民“莫不愿效死力”。

如果说此时的李世民是为起兵反隋而团结人才的话,似乎是无可挑剔的,而在李唐政权建立、其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李世民借统一战争之机广泛团结人才很难说绝无政治目的了。这一时期在他所搜罗的人才中有一名叫杜如晦的人,此人早在隋朝时已被人视为“当为栋梁之用”的人物。平定长安后,李世民将他引为秦王府兵参军,不久又被李渊调理秦府,任陕州总管府长史。当时亲王府记室房玄龄问李世民:“府僚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李世民闻听大惊,道:“尔不言,只失此人矣。”李世民遂奏留杜如晦为府属。可见,此时的李世民已有经营四方的大志,而不甘于“守藩端拱”了。由于李世民对杜如晦、房玄龄等早期人才的搜罗,此风已开,一干才俊便逐渐开始形成了以秦王李世民为核心的政治集团。

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又乘机团结了大批将才,使自己的手下有颇多名将。如在破刘武周时招抚的著名将领尉迟敬德,此人不但在洛阳之战中救李世民于单雄信槊下,而且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亦有上乘表现。

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正是善于团结众人的力量,李世民才得以登上帝王之位,成就了自己的权势。之后,又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之为贞观之治。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少有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贪污渎职、下官谋反的现象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也就铲除了“众成其势,一人堪毁”,某个人摧毁唐王朝政权的气候和土壤。

【事典启悟】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大唐盛世,成为千古明君,缔造了一个王朝的神话,就在于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即便再强大,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所以要团结众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势力。登上帝位之后,他又明白即便自己的势力再强大,如果麻痹大意,就会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积极纳谏,防微杜渐,这是他能攻取江山、稳守江山的重要原因所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