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译文】
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释义】
人们都说位尊权重,有了一定的权势,做起事来更容易畅通无阻,但是,物极必反,在官场中的权势越大,觊觎的人也就越多,潜藏的危险也就越多,稍有不慎,不仅会官位难保,而且还会造成个人名誉上的负面影响。所以,那些身在高位的智者一般都保持着低调的为人处世态度。
【事典】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自从196年被荀彧举荐给曹操后,荀攸凭借自己出色稳定的发挥稳坐曹操战术上的首席军师。
作为军师的十八年间,他战术上奇谋不断,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屡战屡胜军事能力在三国谋士中无人能出其右。
他曾将自己为曹操出谋划策共十二计的整理工作交付于钟繇,可惜钟繇未能完成,使得我们无法看到荀攸奇谋的全貌了,但仅流传下来的这几奇计也足以让荀攸跻身于最顶尖的谋士之列。
随着他立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官位也越做越高,一直做到了尚书令,但是他从不虚张声势,反而行事低调,大智若愚,心思缜密,小心行事,特别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惨遭遇后更加小心翼翼地周旋于险恶的政治旋涡之间,才得以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
曹操对他评价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不能过也。”意即赞美荀攸外表愚陋而内里明智,外表怯懦而内里勇敢,外表柔弱而内里刚强,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示自己的功劳,他的智慧可能有人能赶上,但外表的愚陋是任何人都赶不上的,即使颜回这样的贤人也不能超过他。
颜回大家都知道,孔圣人最得意的弟子,特点就是看起来傻,孔子说他上课时从不提问题,孔子都觉得他有点傻,可下课和同学讨论时,孔子发现,颜回很能发挥自己的见解。荀攸就像颜回一样属于外愚内智的人,无论在曹操面前还是在同僚周围,总是表现得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向他问及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荀攸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他说:“辛佐治替袁谭来见曹公乞求投降,朝廷就派军队前去平定了他们,我哪里知道这些事呢?”
有人曾以“张良、陈平第二”来称赞他,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功绩始终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向外人炫耀。无论是他的才能还是他的人品,曹操都对其推崇备至,曹操甚至把长子曹丕托付给他,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你当尽礼敬之。”曹丕对曹操的话铭记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问候,像对父亲一样地尊敬他。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秋7月,荀攸在尚书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跟从曹操征战孙权的路上,时年58岁。对于荀攸的故世,曹操非常伤心,每次提起此事曹操就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极为欣赏:“孤与荀公达周游20余年,无毫毛可非者。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这句赞词虽然看似语无伦次,实则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自己与荀攸相处了20余年,从未发生过丝毫不愉快;二是肯定荀攸的品行,将他比之于孔子;三是称赞荀攸的人际关系很好,将他比做善与人交往的晏子。
荀攸位居高位却能得以善终,是因为荀攸深知势力埋伏着凶险,过度炫耀自己会引来祸患,所以他总是给人一种少言寡语、无惹人起眼的谋士形象。
【事典启悟】
高高在上的权位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是处于如此荣耀的位子是很不容易的,正如瑞士作家海塞所说的:“在众人之上玩弄权势固然极够引诱人,但权势本身也潜伏着毁灭及危险的种子。”身处权位高峰的人就像是攀上山顶的人,往往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而且还会受到众人的嫉妒和倾轧,还有小人的搬弄是非,善终者寥寥无几。因此,越是位居显要处,越要保持低调,事事小心谨慎,不炫耀自己才不会引来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