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众人认为的坏事并非百害无益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 作者:伏建全


 

【原文】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译文】

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的。

【释义】

利的对立面、利的反义词是害。害,或者弊,与利是一对矛盾。所以才有了“利害冲突”“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弊多利少”“有百利而无一害”等词汇。但利与害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对并能相互转化的,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事典】

在美国的亚拉巴马州恩特曾颖镇的公共广场上,你能够看到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其间。再走近仔细一瞧,你会认出刻在碑身上的一行鎏金大字:深深感谢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所作的贡献。初读这几个大字你也许会感到非常奇怪:象鼻虫是何方神圣,值得人们立碑纪念?其实象鼻虫只不过是北美洲地区棉花田里的一种害虫而已。知道了此动物的这种身份后,你也许觉得更加奇怪了:既然是对人类有害的虫子为什么还要为它立碑呢?哪有给敌人歌功颂德的道理?要想弄清楚其中缘由,还要从1910年发生在亚拉巴马州的一场特大病虫害说起。

那一年,亚拉巴马州的棉花田遭受了成群象鼻虫的疯狂袭击。虫子飞到哪,哪的棉花就会毁于一旦。这给当地的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他们看着棉田那令人心碎的惨状,悲痛万分。

亚拉巴马州是美国主要的产棉区,棉花是当地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遭受这次病虫害严重袭击后,当地农民认识到如果种植的农作物过于单一,再次遭遇象鼻虫的侵袭,会给农民造成灭顶之灾。于是,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在棉田中套种烟叶、玉米、大豆等其他农作物,这样尽管棉田里还会有象鼻虫,但是不足以对整个棉田构成致命性的威胁,只需用少量的农药就可以将它们消灭掉。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防止了象鼻虫的肆虐成性,而且其他农作物的长势也非常好,最后的经济总收入要比单纯地种植棉花高出4倍。亚拉巴马州人尝到了套种这种种植方式带来的甜头后,彻底改变了单一种植棉花的做法,靠着这种改变,亚拉巴马州人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地人们把幸福的日子归功于那些曾经给他们生活造成沉重打击的象鼻虫灾害,是那场灾害使他们摸索出了在棉田中套种其他农作物的新做法。有鉴于此,亚拉巴马州州府决定,在病虫灾害最早发生的恩特曾颖镇建立一座纪念碑,以纪念象鼻虫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

没有人会期待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灾难这位不速之客往往让我们不知所措。既然它来了,躲也躲不开了,一味的厌恶是没有用的,不妨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它,发掘它有益的一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不管多么糟糕的事情也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只不过我们只是片面的看到它危险的一面,却忽视了它隐藏着的机遇。

当年亚拉巴马州的人们一开始仅仅认识到了象鼻虫害的灾难性危害,后来才在这场灾难中捕捉到了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信号,这时的象鼻虫只不过是通过一种曲折的方式启迪当地的农民尝试新的种植方式而已,于是当地的人们因祸得福走上了经济繁荣的道路,走向了一个新的开始。倘若当时人们仅仅看到象鼻虫害是一场灾难,想尽各种办法去消灭象鼻虫,结果不仅会消耗掉大量的资金,还不会提高棉花的产量。

【事典启悟】

在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有人视它为洪水猛兽而持有逃避的态度,有人视它为困难而持有化解的想法,还有的人认为它也是机遇而利用它。在三者之中,第一种人永远都无法从黑暗的环境中将自己解救出来;第二种人虽然能够摆脱一时的逆境,但永远都无法弥补逆境造成的损失;只有第三种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因为他们懂得不好的事情往往潜藏着难得的机遇。所以他们不但能够在黑暗中解救自己,还能在不利的形势下获得巨大的利益来弥补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

可见,一件事情到底是福还是祸,还取决于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如果仅仅把它看做是令人痛苦不堪的事,白白地痛苦一场,的确是败兵之将的唯一“收获”。一个真正的智者懂得将不顺的事件化做更上一层楼的垫脚石,在以后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