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有辩才的宰予三番两次的进攻,使得孔子很恼火。其后,孔子终于 抓住一次机会严厉批评宰予。这一次对宰予的批评,以中庸之道观之似有欠 公允:“宰予昼寝”,即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因生气而大骂:“朽木不可雕 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 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在孔子看来,这样的 学生像朽木一样不可雕,他的底子太差,怎么可以做大事情呢?白天睡大 觉,还能有什么抱负做大事情呢?
应该说,孔子的尖锐批评有点“过”。学生有了疑问,提的问题老师 不能接受,一旦抓住一个问题就狠狠批评一通,这就“过”了。但是孔子的 伟大在于,他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伟大教育家。后来,孔子意识到自己对 宰予的态度有失中庸之道,于是,他对包括宰予在内的弟子们的特长重新进 行了评价。在孔门弟子十哲中,宰予是言语科中的翘楚,孔子将他排在子贡 前面,说明孔子充分肯定了宰予的言辞之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牛、仲弓;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又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不难看到, 孔子穷其一生重新回到了公允中庸的坐标上,这不能不说中庸之道实践起来 有相当难度。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他曾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 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君子的中庸之道有四条,我自己一条都没有 做好。这四条是关于父子、君臣、兄弟和朋友。要求子女以事父母的孝道, 臣以事君的忠诚,弟以事兄的悌道,结交朋友应先施之,孔子说自己都没做 好。这是不是说孔子的人生很失败呢?不是。其实读过《论语》就会明白, 孔子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他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所说的“未 能也”,并不是说没有完全做到,而是说没做到“至善”。“止于至善”是 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 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日常生活的那种道德实践,日常语言的那种谨 慎,还做得不够时,不敢不勉励去做。做得很好的地方,也不敢大力渲染, 而要谨慎谦虚。“庸德”和“庸言”不是平庸之德和平庸之言,而是日常用 度当中的保持一致的言和行,有所不足就需完善,并精益求精长期坚持。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所言的要顾及所行的,所行的要顾 及所言的,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得好听,做得很差不行;或者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做得多么美好,而行动却 相反,不行;或者言论像一个君子,而行动却像个小人,不行。孔子认为这 些都是不合适的。“君子胡不慥慥尔”,君子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做人和做 事呢?为什么要说得好听而做得很差呢?为什么要言过其实呢?君子应该言 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孔子提出用孝、悌、忠、信四种道德治己治人,鼓励人们言行一致, 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是实践中庸的标准与规范。儒家伦理的基 本原则是“孝”,而悌、忠、信是从“孝”这一根本点延伸出去的,这使孝 文化处在人们的行为规范当中,处在人和人的关系当中,处在启蒙自己和启 蒙他人的关系当中。真正的启蒙者应该是先要求自己达到很难达到的君子之 孝,达到君子的孝文化深层结构——德行,然后才可以去要求他人。
二、孝伦理: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
孝伦理往往表征出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这在《大 学》、《中庸》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大学》中说:“《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 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这句话出现了几个关键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论的大词。这几个 关键词,君、臣、父、子,人们耳熟能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 成君之样,臣要有臣之格,父要有父之慈,子要有子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