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节:名家十五讲(14)

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从心开始 作者:美妙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讲

本而加以提倡,“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夫孝,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 顺天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與!”孔子生 当春秋衰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父子、兄弟弑篡代立之事,史不绝书。 孔子认为,衰世的根源在于人无仁爱之心,故大力提倡仁爱。而仁爱始于 孝,故孔子尤其提倡孝。

孔子以孝为至德的思想,为七十二学子及其后学所发挥。郭店楚简中 的儒书属于子思学派的作品,其《六德》云:“是故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 悌”,“孝,本也”,把孝作为治国安邦之本。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 而已矣。”而《吕氏春秋·孝行览》则直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 万事之纪也。”应该说,孝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无与伦比的高度,是孔子将 孝发展为孝道所作的首要举措。

其次,孔子将孝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扩大。由《诗经》可知,人们致 孝于祖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得到先祖的福佑,如《鲁颂·閟宫》云: “万舞洋洋,孝孙有庆。”《大雅·旱麓》云:“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 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下武》云:“於万斯年,受天之祜。”《大 雅·卷阿》云:“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小雅·大田》云: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小雅·甫田》云:“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小雅·信南山》云:“曾孙寿考,受天之祜。”皆是。

孔子对孝的概念作了不同层次的解释。一是对奉养父母提出具体要求, “孝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 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生活层面上的。二是要继承父母之志,“子游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从心开始:北京大学爱心讲堂十年精华 馔。曾是以为孝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谓孝矣。”将孝行从生活的层面提升到思想的层面。三是将孝作为施 政大要,孔子云:“《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 为政,奚其为为政?”从而将孝提升到政治的层面,这是后世实行孝治的理 论渊源。

由《论语》可知,孔子对于孝的解释,因人而宜。根据问者的禀赋、德 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孔子的孝道,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活上的 奉养,而进入了仁政、德治的范畴。孝的含义不断深化、扩大,从能养到荣 亲、忠君、为君子,无所不包,以至《礼记·祭义》说:“至孝近乎王,至 悌近乎霸。”

第三,孔子提出以孝为教的思想。人情并非天然划一,致孝之心也非人 人尽同,悖逆天伦的不孝之徒时有所见,为了齐同人情,养成至孝之心,需 要从小要求,使之习惯成自然。《孝经·圣治章》云:“故亲生之膝下,以 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不严而 治,其所因者本也。”《大戴礼记·保傅》云:“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 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时,教固以行矣。”“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 义,以导习之也。”以孝为教的思想,在后世得到广泛的推行,有关的情况 将在下文专门论及。

第四,孝之发展成为孝道,还经历子思等七十二学子及其后学对孔子 思想的发挥。孔子说:“父子之道,天性也。”此处的天性,是自然属性, 与天道并无联系。众所周知,孔子罕言性与天道。由郭店楚简可知,子思学 派从心性论的角度对孔子的孝道作了深入的发掘,着力打通人性与天道的联 系,从而使孝道取得形而上的依据。

王国维先生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 际是中国社会从神权时代走向人本主义时代的重大转折时期。在殷墟考古遗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