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瓶子也要洗出状元的境界
要求,并不只是对远大的理想,也包括对摆在面前的每份工作、每项任务和每个岗位都要有最高的标准,并且都应有“一定要”的愿望和意志。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一个问题:在一个单位里,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脱颖而出呢?
我发现:很多后来有很大发展的人士,其实在单位里的起点很低。但他们在最低的起点上,就有一种“一定要”将手边的事做到最好的境界,他们也因此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1年7月31日,著名企业青岛啤酒的总经理彭作义突然去世。那么谁来担任接班人呢?
有关领导再三考察,同时,干部员工也对此进行讨论。最后,新的总经理产生了。他就是当时担任青岛啤酒北方事业部总经理的金志国。
这实在出乎外界的意料,因为,金志国不仅很年轻,而且在当时的公司,还只是一个中层干部。在一个相当程度上还是国有企业的公司,一下把他提拔起来,真的是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了。
但是,在青岛啤酒内部,大家对这样的任命,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意外,因为他们从金志国多年来在青岛啤酒的发展足迹中,能感受到他“非成不可”的决心。
金志国出版过自传《一杯沧海》,有如下的记述:
1975年,他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国营青岛啤酒厂。刚进厂时,从最底层的苦力活开始做起,先干洗瓶工。
面对这样的工作,很多人是瞧不起的,有的人干这份活,也是应付而已,或者只是保证完成工作。但年轻的金志国却有一个信念,干哪一行就要在哪一行做到最好。
于是,洗瓶子也要洗到最好,后来他甚至一次可以夹到11个酒瓶,然后以一个很美的动作把它发出去之后,每一个瓶子都能找到一个位置,装到盒子里去。他成为这一帮洗瓶工中干得最出色的人。
接着,他又被“提拔”,去干什么呢?当烧锅炉的工人。
同样是体力活,同样在最底层。但他却仍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一如既往地用“最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锅炉同样烧得最好。于是,厂里就挑选他去搞技术。
他在工作的同时还认真自学,后来又去上了4年大学。1988年大学毕业以后,他回到青岛啤酒,被调到了供销处。那可是一个许多人羡慕的“肥缺”。因为当时啤酒供不应求,很多人要拿酒,就需要走后门、批条子。他去了供销处,每天都有人请吃请喝。
但是面对这样的“肥缺”,金志国刚干了三个月,就选择了放弃,要求转岗,后来,被调到工作强度大、很枯燥的生产调度岗位上。
很多人都说他“傻”。照世俗的看法,他的确是太傻了。但是,金志国自有他的见解:
“这不是本事,吃吃喝喝的工作谁都能干。”
那么,怎么认识生产调度这个岗位呢?要知道:调度的工作是三班倒,很枯燥,每天就是处理一些生产问题,多“没有意思”呀!
但是,金志国却十分重视这份工作,并同样干得出色。
事实上,这个岗位却大大锻炼了金志国。因为调度就是下班以后的“厂长”,生产系统的指挥、处理问题都归他协调。后来他感慨道: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干调度才使我在整体上掌握了全厂的综合系统,锻炼了平衡、指挥、协调和调度的能力,这对我又是一个飞跃。我的统筹和协调全局的能力就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
后来,金志国又被调去陕西担任被青岛啤酒接管的西安汉斯啤酒厂的负责人。
那是即将倒闭的一家企业,但金志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不仅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而且创造了很好的效益,成为不仅引起单位重视、而且也引起全国啤酒业关注的一段传奇。
分析金志国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这样一些成功经验:
第一,不管是干什么,大到实现人生理想,小到接受某项具体任务,务必要有“非成功不可”的决心与斗志。
第二,在每个岗位都要力求做到最好。
正如金志国所总结:
“哪怕是生产一粒纽扣,如果做到第一,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只要把它做到最好,这样你才有可能被选拔去干别的工作,你就有下一个发展机会。”
第三,下级同样得有上级的思维。
关于这一点,金志国是这样总结的:
“你只有想着领导的事情,帮助领导思考一些东西、解决一些问题,你才会有机会到达领导的位置,因为无形当中你已经在锻炼你的思维,为这个位置作准备了。
反过来,持消极应付心态的人不足以成大器。如果连一件具体的小事情都干不好,怎么能够成就大事业?”
这些年来,我常常给清华大学总裁班的学员上课,我格外推崇案例教学。有一次,我不是将青岛啤酒而是将金志国本人作为案例对象,让大家分析他的成功之道,大家纷纷发言,总结出很多好的意见。而使我觉得最精彩的观点之一,是这样一句话——
“洗瓶子也要洗出状元的境界来!”
是的,我们的每件工作,不管它看起来是何等的枯燥、何等的卑微,都值得我们像金志国那样把它做到最好的。
因为,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卑微化的人!
不仅如此,只要能像金志国这样下决心“一定要”将眼前的事做到最好,你也同样能做到最好。而只要你真正做好了,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第一,一招用到极致就是绝招。
第二,一个人能将眼前的事情做到最好,就已经铺平了发展的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