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伟大,不因身居要职而伟大,而因慧眼识人、知人善用而伟大。事业是人才创造的,领导者识人用人的水平,能否找到人才和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决定了组织事业的高度和领导者自身成就的大小。用对了人,天堑变通途;用错了人,顺境成险境。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学会识人的本领,掌握用人的艺术。
领导之道在于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国家的兴亡安危无不与领导者用人的成败紧密相连。毛泽东说:“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知识大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识别人才,用人之道,已成为领导能力的重中之重。领导者要能慧眼识人,去瑕存瑜,知人善用。
三国时的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年轻时,为人朴钝,却因其貌不扬,性格怪异,未有识者。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有人曾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未予重用。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对之大为赞赏,于是庞统经推荐前往荆州投靠刘备,刘备令其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初为县令,不理政事,治绩不佳。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庞统笑着说:“量百里小县一些小事,有何难断之事?”当即令公吏搬出案卷,将百日公务之事,不消半日处理完毕,曲直分明,竟无半点差错,令张飞瞠目结舌。刘备这才召见庞统,发现区区县令确实委屈了他的才华。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之刮目相看,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继而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商方略,教练军士;再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出必中,实为一代英才。庞统与孔明齐助刘备,为以后助刘打曹立下了汗马功劳。
孙权对庞统的以貌取人使其错失了人才,而刘备的“以政试之”发现了庞统的才干并重用之,才成就了一代大业。刘备识别人才,看的是庞统的业绩和内在才华,而不仅仅是根据其容貌、脾气等可塑因素。一个成功的领导,必须像刘备一样,做一个善于识才、长于求才的赢家。时刻本着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唯才是举的态度,才能为组织发现和寻求急需的人才。
古人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现实工作中的领导也一样,有时候难免会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只要腿长或脚多就一定跑得快,其实在招募和任用下属时,应站在不偏不倚的角度,去除偏见,发展或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估标准来识别人才,才不会造成人力资源的虚耗。
作为一名领导,在识别人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别人才的独特优势。分析职缺是选拔人才的起点,以适用为原则,当候选人所偏之才符合职位需要时要大胆任用偏才。
二、识别人才的价值取向。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人格比专业更重要。
三、识别人才的行为方式,看其言行是否一致。
四、识别人才的业绩。通过查档案、听汇报等方式来打基础,继而看其工作业绩。工做出色、业绩突出的人才是我们找寻的人才。
《周书·苏弹传》对“以政试之”的考察有一个简易的说明:“彼贤士大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它告诉我们让贤能的人去干一定的事,他们的才能就能显现出来。现实中,委之政事来查其真才实学为多数领导所青睐。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