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人治事。有人认为,“管人”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人“俯首称臣”,其实不然,管人是一门更高深的谋略。善管人者,一呼百应,指挥若定,左右逢源,被管的人也心甘情愿;而不善管人者,顾此失彼,焦头烂额,仍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善于管理的领导会把他们的能力演变成一种动力,推动下属冲破所有阻力,从而达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有一种领导是通过话语、行为的感召影响下属的能力和过程,这是大家所熟悉的;还有另外一种领导,靠的是所谓的“无为而治”,设立一种氛围,设立一种系统,让成员在这种系统和氛围当中,自觉地按照某种方法做事,这就是制度性管理。一个高水平的领导,不必直接出面管理,只通过建立好制度和文化来影响下属,就能把组织打理得有条不紊。
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必不可少的一环,建立制度和文化是领导者的责任,他们应该有建立制度和规则的意识。一个没有制度、没有精神的组织势必会一盘散沙;同样,一个拥有制度,而不严格按制度办事的组织,则不能有效地端正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也不能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不只注重组织制度的建设,更注重这些制度的有效性。有的组织制度是不少,然而它们只是些“花瓶”,是一种形式,是给人看的。建立它们可能只是为了得到上级的一句表扬,也可能是为了得到参观者的一句美言,装订成册后却没有人实施它。毫无疑问,这样的规章制度定得再多也没有用,建立制度的意义在于能有效地执行它。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也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不久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再后来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不止,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有人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即使不均,自己也只能认栽了。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或许就是机制问题,可能是领导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地奖勤罚懒。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规章制度,是每个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
正如一位管理学家所说的:“制度的有效性有多长,关键是看该制度的灵活性和严肃性是否平衡。”组织的所有制度、流程等都是为了保证组织的有序运营。但是一旦外界发生变化,组织根据过去的经验设计的制度、流程有可能变成前进的障碍,如果在新的情况出现以后,所有的成员还是按照已有的规矩做事,就会导致“人人有事做,事事没人做”的状况,最终组织垮掉了。作为一个领导,必须时刻注意组织的规章制度,发现不切实际或不合情理的最终要及时纠正,不断改革,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必然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着的。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联想集团有个规矩,凡开会迟到者都要罚站。不管什么原因,不管是谁,总裁也好,迟到了就要罚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公平感,而这就是制度建设的精华所在。要激发成员的士气和工作热情,除了鼓励以外,没有什么比建立一套公平完善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了。领导者以制度说话永远比依靠个人的发号施令更有力度,也更有效率。
领导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规章制度。与规章制度相比,其他的一切都是第二位的。那么,作为一个领导,应如何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呢?归纳起来,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