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惩罚是一种教育而非统治(1)

每天学点领导学 作者:文征


惩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领导者在对一个下属做出惩罚决定之前,必须以负责的态度,弄清错误事实、原因、结果,甚至每一个细节,然后再根据有无犯错误的动机、错误带来的后果、改正错误的态度等情况,决定惩罚的方式和力度。

领导者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人,帮助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实施惩罚要力戒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受惩罚者才能心服口服,受惩而无怨。

孔子有个弟子叫高柴,字子羔,少孔子40岁,长不过六尺,长得也不英俊,但是为人笃孝而有法正,在孔子的门下很有名气,后来担任了卫国执政大臣。

有一次,子羔审判并裁定一名犯人,处以削足之刑,刑后犯人做了守城的役工。不久卫国君臣作乱,子羔逃到城门口,只见城门紧闭,正好是以前那个受过刑的人在那里守门。这人指点子羔说:“那边的城墙有个缺口。”

子羔说:“君子不翻墙。”

守门人又说:“那边的城墙有个洞。”

子羔说:“君子不钻洞。”

守门人再说:“这儿有间房。”

子羔就走进房中躲避。追兵来后,找不到子羔,就回去了。

子羔离去时对守门人说:“我不能抛弃君王的法律,对你用了重刑。现在我落了难,正是你报仇雪恨的时候,你为什么还帮助我逃走呢?”

守门人说:“受刑本来是我应得的罪过,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您审理我时,反复研究法令,希望免我受罚,这我是知道的;审理完毕,当要判决时,您闷闷不乐,这我也是知道的。您难道是偏爱我吗?不是。这是您天生一颗仁爱的心,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您眼中流露出的哀怜及脸上闪现出的悲戚之情,至今我仍谨记在心,不敢一日或忘。这就是我想帮助您逃走的原因。”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的评论是:“会当官的树德,不会做官的树怨。公平行事,说的大概是子羔吧!”身为领导者,就应该像子羔一样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角色让受惩者信服。惩罚是一种教育而非统治,领导要成为下属的教育者,而非单纯为了惩罚而惩罚。

组织纪律长久以来被领导者单纯当作对下属进行惩罚的工具,认为这是根“杀威棒”,只要通过对下属的惩罚,让其他人有所畏惧,并且引以为戒,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这种想法其实是片面的。领导者只有通过纪律来对下属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组织纪律不是杀气腾腾的惩罚工具,而是下属不得不遵守的原则。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领导和下属的关系才可能达到和谐共处。

有时,领导者执行纪律严厉与否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严厉得是否合理。但这只是比那些“铁血领导”的认识前进了一步,仍旧没有跳出人治的怪圈。作为现代领导者,必须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领导惩罚育人,管理学家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原则。

一、罚前有法,罚后明理。奖赏是以功绩为依据的,惩罚是以过失为依据的。纪律是组织成员行为的界定标准,是维护组织有序运行的基石,也是判定人们过失大小的依据,有法而后才有惩罚。领导者在实施惩罚前,必须依据有关组织纪律的条例,让下属明确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哪些行为准则和禁界,惩罚兑现之后,不论是行政纪律处分,还是经济处罚手段,都代替不了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必要的处罚做出以后,事情并没有完结,要把思想工作跟上去,具体指出他错在哪里,帮助其查找犯错误的思想根源,让其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其增强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并为其改正错误创造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