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防止“霍布森选择”(1)

每天学点领导学 作者:文征


在决策理论中,称只有单方案而无其他选择余地的决策为“霍布森选择”。“霍布森选择”是从一个历史故事中得来的: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管理学家西蒙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地管理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能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决策才能做到合理。一个人在进行判断、决策的时候,他必须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决定取舍。决策的实质就是选择效果,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有成效的领导者,其头脑中总是有多种“备择方案”,总是高度重视“多方案选择”。

西方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如果看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这一条路很可能是走不通的。”领导在安排任务或指导工作时,要注意多提几个方案,让下属或者允许下属有多个方案可以选择。当然,多提几个方案,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两三个方案为宜。

一个好的建议方案,无论是领导给下属的任务方案,还是下属给领导的意见方案,都要具备以下几种要素:首先,不仅有方案,而且要有充分论证。论证既要有优点,又要有缺点,特别是要把困难因素、风险因素讲清楚,不能只报喜不报忧,不能只讲有利因素,隐瞒不利因素,尤其是不能把方案说得尽善尽美,白璧无瑕,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其次是要有比较。各种方案之间,既要横向比较,又要纵向比较,对技术因素、工作进度、成本费用和难易程度、主客观条件等环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比较,这样有利于决策层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再就是方案建议要具体。不能太抽象、太笼统,只有为什么、是什么,而没有怎么办,就会缺乏操作性,使人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任何建议方案,都应该做到:不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且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具体措施。简而言之,每一个成熟的决策建议方案,都应该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方案?为什么提这个方案?怎样实施这个方案?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不少领导养成了一个习惯,即在家门口,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领域、熟悉的思路中选来选去,这样在与下属的沟通中很容易陷入“霍布森选择”的怪圈。比如说一个部门挑选办公室主任,往往只局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挑选人才,“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公开,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惨淡情况。

所以要打开思路,加强各方面的沟通,避免“霍布森选择”:现在选“马”,就要当个好“伯乐”,跳出马厩,到大草原去选“马”,打开思维空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充分利用人才市场资源。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才能选到“千里马”。

对领导者来说,要探寻实现目标的新方法,就必须更换思维,换一种想法,多一条思路。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突破“霍布森选择”的限制,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素质:

一、民主。广泛地听取下属的意见,发挥大众的创造性。在现实中,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往往下属们还没开口,或者提出了具体意见,但没通过充分地讨论,领导者自己就定案拍板了,这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的陷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