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把全世界每一角落发生的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来看,而我们只会想我们周围或是家里的事,这就能说明些问题-人家把每件事情都当做一件事,而我们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而且太腼腆,不敢宣扬自己,不敢肯定自己。所以只好由着人乱?说?了。
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信心问题。我想自信心是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你必须得一步步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目前的经济基础、博物馆系统、媒体系统还不完善。从技术上来讲,我们没有本民族的园地,无论人家说这是世界问题,还是中国问题,在我们还未长高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自己成长起来。
我开餐厅的另一层考虑,也是为了增加交流的机会。那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没有像现在那么丰富活跃,要在美术馆做个展览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对观众来讲要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在我看来成本很高,而成本越高越难让大家了解当代艺术。
我呢,就想换个思维-我们这些人能不能扛着艺术,追着大家跑,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大家习惯生活中有艺术在身边?当代艺术是关心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如果当代艺术只能到变成古董时才能被人看到,那它就失去现实意义了。我想尽可能地让它刚刚完成时就能和社会发生关系。我觉得开餐厅是个比较好的方法。本来大家是准备在那儿吃一顿的,但在吃的过程中这些艺术品不断出现,变成大家必须面对的和大众在事实上接受的东西。这也满足了我当时的一个愿望,尽力来避免一种格局。打个比方:好像社会是一块铁板,当代艺术只是边角上的一小块,没有机会渗透其中。我总觉得,如果当代艺术能变成氧气那就最好了-哪怕是二氧化碳呢,我们人人都需要,但你看却又是看不见的。那个时候茶马古道的墙面都当展览空间用,很多油画原作就挂在墙面上,甚至没有保护。虽然通过一两家餐厅去传播它能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点点努力,那整个社会的局面就会有所改变。
几年以后,社会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度就非常高了,所以餐厅这方面的功用就弱了。但是怎样把艺术活动变成一种日常化的东西?让艺术深入到人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是每一次都要求它在最庄重的地方,让收入最高的人来看,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西方它是比较健康的。而我们,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收藏家,他们都是想一步到位地达到某种高度,但很多具体的工作,艺术的基础,还是需要人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