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我的方方面面(2)

孤独是可耻的 作者:(美)约翰·卡乔波


个学校学生的观点。不出所料,那些集体背景下的学生比普通的学生更快地同意别人,同时,花费更长的时间否定别人。

如果别人在某些重要领域内比你强大,只有当你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时,才会感觉痛苦和嫉妒。当打败你的人是你的朋友或者亲人时,挫败感甚至比你输给陌生人时来得更强烈。然而,当你把自己视为家庭或者特定集体的成员时,庆祝他人的成功对你来说就变得自然多了,甚至就像你自己的成功一样。如果小威廉姆斯把自己当作大威廉姆斯的妹妹,那大威廉姆斯的夺冠就让她舒服多了。当更看重家族和家族荣誉的时候,这两个极具竞争意识的网球明星才能融为一体,一个人的成功才能同样成为另一个人的荣誉。

罪魁祸首

为了精确测量长期孤独造成的影响以及孤独随时间可能发生的改变,我们从芝加哥的研究对象中选取了一部分最具代表性的人。一些新闻机构也常常针对他们做民意调查,并以此预测选举结果。我们在家庭和个人层面都进行了定额抽样,按照血统 非裔、拉丁裔以及其他欧洲血统进行分组,力求每组男女人数相等,并且年龄都处于50岁~67岁之间。

我们要求每个参与者完成改进过的UCLA孤独量表以及通常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抑郁测量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志愿者们完成了类似的量表,在对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后,我们发现从量表中分析出的因素和孤独的三个基本量是一致的。而抑郁量表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我们对大芝加哥地区中老年群体测试结果的再次分析,又一次证明了孤独和抑郁是两个有密切关系,却又互相独立的表现。通过分析中老年人的纵向数据我们发现,第一年的孤独程度与未来两年抑郁症状的变化密切相关。一开始,人们越孤独,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所受到的抑郁的影响就越深,即使我们用统计方法挑选出的抑郁感较低的人也不能幸免。我们还发现,一个人第一年的抑郁程度同样可以用来预测其未来两年孤独感的变化。抑郁感强的人往往会远离他人,导致自己在今后的岁月里更加形单影只。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之前论证过的“停止-前进”机制。孤独和抑郁的这种机制,同样会导致“习得无助感”和“被动应对”的恶性循环。

有人会问,这些探究起源与影响的研究,其最大价值是什么?我会回答,它们能帮助人类躲避深刻决定着我们感受孤独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如果通过催眠改变人们的记忆和情感能够激发孤独感及相伴而来的自我欺骗症状,那么,记忆和情感应该也能随着社会环境(当然是人们主观感受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我们不懈努力,提高认识,一定能发现一种让孤独的人们自己改善感受、认知和感情的方法。

但在我们验证这种可能性之前,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案发现场”的所有证据都告诉我们,在这次针对人的身体以及情感的“袭击活动”中,孤独是罪魁祸首,因为它带来了至少11个同伙。孤独当然在“案发现场”,但我们怎么才能确定,孤独自己也“动手”了呢?我们怎样才能让“陪审团”相信,正是这种捉摸不定的主观感受导致了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衰退呢?如果孤独真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且真的“动手”了,它的“作案手法”又是怎样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