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再孤独(1)

孤独是可耻的 作者:(美)约翰·卡乔波


今天,在邻里关系紧张的市区里,心怀不满的年轻人面对着孤独的生活,嘴里哼唱着瘸腿帮(Crips)或者拉丁国王(LatinKing)的歌。在这个被海洋包围的国度里,更富有的年轻人以《宋飞传》和《老友记》为模板,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家庭。有孩子的夫妇有意识地增加家人团聚的时间,而不愿意看到每个家庭成员都不声不响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发达的媒体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他们不得不与这种“离心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然后,由于没有完整的社区生活或者共同的工作,这些努力多少带有强迫的意味。如果以孩子为中心,家应该安置在城市的郊区,但这又剥夺了成年人接受社会支持的机会。怀斯在几年前就指出,这些像原子一样行踪不定、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搬进搬出的家庭,应该寻找一种把家人团结在一起的内在力量,这就是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强烈的感情需求。斯蒂芬妮·肯特兹(StephanieCoontz),一名社会学家,是《婚姻简史》(Marriage:AHistory)的作者,批评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把自己的配偶作为唯一同伴的现象。难怪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美国人明显不那么自信了。当你只能对自己的另一半诉说心事的时候,你上哪里去寻找与别人交谈的信心呢?

1976年,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Vonnegut)讲述了威尔伯·斯旺,一位儿科大夫竞选美国总统的故事。他的竞选口号是“不再孤独”,并准备在登上总统宝座以后推行一个“人造家庭计划” 把拥有标志性中间名字的人统统算作一家人。这样一来,每个公民都有了差不多1万个兄弟姐妹。

早在这个虚构的提议出现的20年前,罗伯特·H·旭勒(RobertH Schuller)神父就在加利福尼亚的橘子郡(OrangeCounty)开始了他的行动。每个星期天的早晨,他都在汽车影院的快餐店里喋喋不休地向那些来自中西部的移居者们讲述各种各样的消息,满足这些与社会脱轨的人内心的需求。50年过去了,他的演讲(现在一般由他的儿子罗伯特·A·旭勒主持)变成了《权能时间》(TheHourofPower) 一档面向全球播出的电视节目。而他演讲的地点也移到了占地15英亩、造价高达几百万美元的水晶大教堂(CrystalCathedral),并且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各个大洲的人们。使旭勒从脏兮兮的汽车影院走向一个全球性传媒帝国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并且已经被几乎所有的传媒业从业人员所接受:“上帝爱你,我也爱你。”

这些年来,为了形成更为紧密的社会纽带,从堪萨斯到韩国,旭勒式大教堂的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其实,关注人类对社会联系和社会支持的需求一直都是基督教的核心精神,甚至在信徒们被称为“基督徒”之前就已经这样了。这种关注也同样是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关键部分,而这些宗教都有着数量庞大的信众。

在基督教早期的活动中,奉行神秘主义和直觉的诺斯替教派(Gnostics)只是昙花一现。而现在的基督教则高歌猛进,成为了西方世界的支柱。“上帝就在你心中”的信念与社会生活一起,融入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改进后的基督教抛弃了犹太教繁琐的清洁仪式,也走出了神秘主义的阴霾,把注意力集中在约束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举止上。在漫长岁月中幸存下来、并发扬光大的教堂,扩充了传统的希伯来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已经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甚至可能会危害到社会联系的思想都在劝阻的范围内:愤怒、厌恶和不加阻拦的性冲动等。基督教不再把那座远在耶路撒冷的寺庙作为宗教生活的中心,但依然保持了对每个普通人生命中所有重要事件的敬畏和关怀:繁殖(婚姻)、出生(洗礼)、疾病(涂油)和死亡(临终祷告)。通过这些贯穿人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