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提到,人的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变化。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测二十几岁的人和六七十岁的人的智商,就是IQ的变化。通过IQ的变化试图来确定人脑在这几十年有没有大的退化。结果是,第一次测,发现有明显的差异。后来一琢磨,这事不对。因为用同样一套方法测你的IQ和你父亲的IQ,当然不一样。因为你与父母成长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后来他们下了很大的工夫,跟踪了一批人,从年轻到年老,他们跟踪测量就发现这些人在70岁以前,IQ没什么变化。(参见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下卷,514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西方人严谨较真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只是不要走向极端。
这个测试基本能够说明我们大脑的硬件一直到70岁也没有怎么变,但是软件变了,所以从实际的效用上,大脑的整体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明显的变化。
年纪越大,越没有创造性,就与这反应模式或者叫认知模式的变化有关系。为什么年轻人有创造性?因为他们在思考问题,他们在用心去琢磨事情,他们是在努力去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解释这个世界,他只是在做判断,而判断不会增加他对世界的理解,只能强化他自己的信念或情绪,他自然不太会有什么新的创意出来。这种反应模式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导致这种变化的,除懒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我意识的作用。
刚才讲过,随着我们的年纪增长,我们会把自己的经验、荣誉等等都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同时它们还产生了附带在一起的情绪和偏好。当外界有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我们的经验不一致,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用我们的经验去排斥它们,或者是通过曲解现实让客观现象来适应我们过去的经验,以保护“自我”的完整,保证“自我尊严”不受冒犯,满足自己相关的情绪和偏好的需求,而不肯面对新的变化,去修正自己。因为修正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否定“自我”,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甚至是辉煌。否定“自我”总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们的潜意识会让我们本能地回避这种情况的发生。
很多人成功以后讲的常常是自己的“成功经验”。为什么?他要靠着自己的成功经验维护自己的自信,以及自己的利益。所以很多人把世界上的事情都歪曲成他成功经验的一部分,都符合他的经验;或者说他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任意环境中去,变成“普适原理”。社会上很多人在做这个事情,所以社会上的很多说法,大家要小心,也包括我的话。
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与上面讲的问题相关,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情。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是基于一些前提条件或前提假设展开的。这些前提条件/假设,有的来自我们的常识,有的来自我们的经验,有的来自我们的知识,有的甚至来自我们的愿望和想象。通常年纪越大,经验越多,前提条件/假设也越多。这些前提条件/假设也是主要来自于我们大脑的存储功能部分,常常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自己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反映了我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