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养与道德可能的背离(1)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关于人的秉性,最后想讲的就是外在的性格修养表现和内在的道德可能是背离的。

前面讲过人的德行、秉性和才干本质上是统一的。德行好的人,通常秉性也不会差。

但是在实际中,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可以有很好的外在修养,但是这个人内心可能相当龌龊。这就是成年人复杂的一面。这种人在社会上“练”出来了,练成了人格分裂。年轻的时候这种情况比较少,年纪大了,在社会上混长了,有些人的人格就分裂了。他们外表上非常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看上去是一个正人君子。但背后真正干什么,只有天知道。

所以我们走上社会之后,不能简单地从性格修养上来判断一个人的德性。对某些人来讲这可能完全是两回事。当然,这种人格分裂只是在通常情况下的表现。真的到了关键时刻,在重大关头,就会恼羞成怒、原形毕露了,他就没有能力继续演戏了。就像西游记中的白骨精那样,逍遥自在的时候,可以变成天仙般的美女,去迷惑世人,一旦被逼到生死关头,就丑陋无比。

这种外在修养与内在道德的背离,也会发生在社会整体层面。

老子讲,如果失去了“道”和“德”,被孔夫子一再强调的“礼”,就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由此看来,这种表里相悖的现象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德国和日本当年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的国民行为举止文明高雅,可是在国家层面,却是道德尽失。所以前面提到过西方社会中人普遍比较遵纪守法,但这不能简单地等于这个文化的德性很好,这两个东西可以不完全一致。

关于秉性,就讲这么多。我也不是专家,只是业余客串,努力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最后还想强调的是,把自己的潜意识挖掘出来,从而比较清楚地看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否去努力,就要看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它取决于你希望自己在这一生能够走到哪一步,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那么对不起,不吃苦肯定做不到。我最近看了钢琴家郎朗的自传。他练琴,从几岁开始,每天都练六七个小时,后来把琴键都弹坏了,有一次甚至把手指头都弹发炎了,不得不停了一个月。他后来成为了国际一流的钢琴家。他是有天赋的,生下来就有音乐天分。但是即使他有那样的天分,还是要下这么大工夫,当时被他爸逼得快疯掉了。

所以,你想出色,就得下工夫。你不想出色,那就定个低一点的目标。而最难的工夫,就在于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

你不要一方面定个高目标,一方面还不努力。那实在是自己骗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你可以欺骗所有人,甚至去欺骗上帝,但是不能欺骗自己。

如果你成功地忽悠了上帝,那你是一个绝世天才,我绝对会崇拜你;如果你欺骗了自己,我只能说你干了一件最没出息、最无聊的事情。因为欺骗自己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一件蠢事。

提问:什么是滥用平等?

比如,我们把大地震的死难者与在抗震救灾中献身的烈士放在一起来悼念。把一个花篮同时献给了他们。这显然不是因为国家拮据而省钱,也不是因为领导们公务繁忙而省时省事。很多人把它解释为是为了显示“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牺牲,都是值得尊重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