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确运用三种思维方式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这三种思维方式,各有特点,适用于解决不同层次或类型的问题。在与世界的从本质到表象的对应关系上看,它们的层次排列应该是:心灵感悟,辩证思考,逻辑分析。

在本质上,这三种思维方式只有在智慧的驾驭下,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一点在下面讲“境界”的时候会谈到。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其实常常要综合应用这三种思维方式。比如,最讲逻辑的科学,也是需要直觉的。而社会中的辩证问题,同样也会有逻辑层面的要素。如何综合使用这些方法,要看问题的性质。

现在最常见的弊端,是来自西方的,就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解决一切问题。前面讲过,这属于科学迷信,是西方文化中机械决定论传统的流弊。

中国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以后,我们自身出现的问题则是由感悟走入了虚无空幻。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考标准进行的,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当感悟蜕变为虚幻以后,确实还不如逻辑分析至少能抓住一些实在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鸦片战争时中国被西方打败的文化上的一个原因。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可能感受不深,因为当今是西风强劲。

每一种思维方式,适合处理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我们不能像法国的谚语说的那样:手中拿了一个锤子,就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钉子。

我们对复杂事物的把握,有一个基本的适用方式。就是通过感悟,把握住其根本的基点和整体特征,然后在实践中,再利用辩证思考或逻辑分析,或者是两者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来完成对事物各个部分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它的完整认识。相对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通过自己的感悟,发现了光速不变这个基点,确认了相对性原理这个世界的整体特征,然后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推演出了宏观物理运动的一套完整描述。当然爱因斯坦没有借助实践,是因为这套物质运动的规律,恰恰满足了严格的逻辑关系。所以他只借助逻辑工具就完成了这项工作。

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也是这样。在企业管理当中,一个非常基本的假设就是如何看人性。每个人的感悟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员工是不讲道理的,只能把他们当成工具使用,要用管理制度来约束他们。有人认为,大多数员工是讲道理的,管理不应该把员工当作犯人来防范。基于对人性的假设,我们根据实践经验,按照辩证加逻辑的方法,就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完成对企业这个复杂对象的把握。逻辑方法在企业当中通常处于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辩证方法则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当然,你对人性的感悟如果不符合客观真实,这套管理体系的效能就会有问题。

从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层面上来看,在思维方式上两者还是有挺大的区别的。

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是以心灵感悟为基础的。这是我们看世界的起点,也是我们文明的基线。然后我们逐步走向辩证和逻辑。因为逻辑与感悟的距离最远,所以也是我们的弱点。

西方文化中,感悟是一条断续模糊的线。在这断续感悟之上,主要靠逻辑思辨来发展认识,辩证能力也比较差。

这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文明。

中华文明以对世界整体和本质的动态把握为起点,而西方文明则是抓住静态的表象与细节不放。

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不是一个简单的“渐进演化”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有效的感悟能力,没有辩证思考能力,对细节知识的穷尽并不必然导致对事物整体和本质的认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