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素质的三个方面到此讲完了,我们来做个总结。
这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我只挑出一些重点来讲,主要是引个头。我也没有能力把每个方面讲得非常详细,每个方面真的展开来讲可能都要有一门课程才行,甚至一门还不够。而我也只理解了今天讲的这一小部分。
我讲的都是我认为很重要,而且可能平常不大容易听到的内容。
讲这些内容,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认识了自己,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了解别人,才会知道如何更好地相处。
讲完以后,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简单地用好坏去评价一个人的素质。比如一些性格等等,很难抽象地说是好还是坏,包括两种不同思维特点的人。做演员的主要是模仿,这个行业就需要这种人,你不能说他们不好,不应该去指责他们不像学者那样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看法。学者们也没有能力像他们那样给大家演戏,出好的作品呀。
但是如果一个CEO是个模仿型的人,就会有问题。这个企业就会有点乱,麻烦也会比较大。所以很多情况下要放到具体情况去看,不能用好坏来简单地评价一个人。当然也不是说分析型的人就一定能做好一个CEO。这首先要看他具有前面讲过的哪些分析能力,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其他的必备素质。我不断地这样不厌其烦地颠来倒过去地讲,就是怕误导大家用一种简单机械的方式来看问题。
第二,不要“攻击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要“一俊遮百丑”。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我在某一方面特牛,我就特满足了”,这个对大家没什么好处。在某一方面出色,就认为自己所有的方面都很不错,这是自己骗自己。那反过来,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不如别人,一下就变得灰心丧气,也没有必要。看别人看自己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地去看自己、看别人的话,就不会自卑,也不会狂妄了。
第三,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和看别人的时候要抛开个人的偏好,尽量客观全面地去分析,而且要动态地看。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走上社会之后,其实还会变。当然不同的方面变化的情况不一样。刚才讲了知识、能力、心理,还有价值观等等,西方人将它们分成了mind set和skill set两大类。skill set指的就是知识和能力,mind set指的就是心理性格和德行。通常mind set这部分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前面分析过。知识和能力相对是比较好改进提高的。所以在企业选人的时候通常会对mind set比较挑剔,至少明白人会比较挑剔。skill set这部分你有缺陷,其实大家不是太在意,肯下工夫就好。能力知识不够就学呗,给点培训、给点实践经验, 就可以提高。
所以如果mind set这部分基础好,skill set部分提高起来就不是太难。我成功地训练过好几个人,包括大专生。我在我的另一本书《我的职场十年》里讲过一个人。我在做掌上电脑的时候,招了一个行政助理,是首钢的一个机械大专院校毕业的女孩,当时20多岁。她刚刚过来的时候就是打杂的,傻乎乎懵懵懂懂的。过来后她很努力,也很要强。我就安排她去做更多的事情,同时花了不少的工夫去教她,不断地给她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有一段时间,她被工作压得两个月天天睡不着觉,精神都快承受不住了。经过这些磨炼,她脑袋就开窍了,她自己说CPU成功升级了。现在她在一家外企工作,年薪比我还高。羡慕吗?所以大家走上社会以后应该有信心,应该能做得很好,只要你用心努力。
给大家讲这么多的内容,不是来吓唬大家的。不是说:“看看,你们都不行吧?差得远去了。”讲这些内容,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方向,帮助大家未来不断地努力。如果把大家吓着了,那就实在是我的罪过了。
讲这些道理,是为了能够有助于大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那么什么叫做优秀?
我想在根本上就是一点:你能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一招鲜,玩遍天,几十年耍一个本事,在我看来,这算不上优秀。和别人比,水平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在一直努力上进。起点低,没有关系,只要能不断地突破自己,你就会越走越远,就像我刚才介绍的那个大专毕业的女同事那样。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在2008年北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讲了一段话:“记得我在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所以在我们班的毕业典礼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到现在我的同学还能记得,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我对他们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他现在是个很风趣的人,但是曾经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很郁闷,得了肺结核住院休学一年。
所以,优秀在根本上是要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而超越自己,首先就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